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种类 >> 漫谈鸣虫的种类和选择之道
通常家养赏玩的鸣虫有蟋蟀科、螽嘶科、蝉科的种类。
蟋蟀科的鸣虫有:蟋蟀、油葫芦、蜡蛉(金蛉)、金蟋(黄蛉)、苍白金蟋(小黄蛉)、墨蟋(墨蛉)、金钟儿(马蛉)、树蟋(竹蛉)等。
螽蜥科的鸣虫有:蝈蝈、纺织娘、鸣螽(叫哥哥)、花翅鸣螽(花叫)、娇鸣螽(姐儿)等。
蝉科的鸣虫有:蚱蝉、寒蝉、蟪蛄等。蝉科的成虫生存期短,一般难作长期饲养。
选择鸣虫,应注意性、形、体、地、令、色、声、习等八个方面。
一、性,即性别。选虫时首先要区分雌雄。雌虫是“哑巴”,不会鸣叫,所以一定要选雄虫。鸣虫的雌雄甚易识别,属直翅目、蟋蟀科的鸣虫,雄的尾部有尾须两枚,俗称“两尾子”或“双枪”;雌的尾部有一产卵管在两尾须中间,俗称“三尾子”或“三枪”。但有一些雄性鸣虫,后翅较长,伸过前翅,超过尾端,俗称“飞翅”,外观似“三枪”,不要误认为是雌虫。例如,蟋蟀、油葫芦、黄蛉,都有一些有“飞翅”,而竹蛉的后翅大多伸过前翅。此外,雌虫的前翅较雄虫为短。螽蜥科的鸣虫,雌雄翅形相似,主要区别是雌虫尾部有产卵器。同翅目蝉科的鸣虫,雄的腹部有发音板,俗称“响板”;雌的无发音板,俗称“哑板”。
二、形,即外形。鸣虫外形宜完整,六足四翅无残缺,触角(须)、尾须(枪)长而全。残缺的鸣虫,既不美观,又欠健康。如果翅有残缺,鸣叫便受影响;触角残短,反应就不灵活。触角要直,并有一定长度,端部要细而尖,如平而不尖,则为已断的须,即便须长,只是“长须”,不是“全须”,“长须”优于“短须”,次于“全须”。尾须也是如此。两后翅要紧靠体部,外翻者则不健全。肢上跗节及肢端尖爪俗称“爪花”,需无缺。
三、体,即身体。以体大而各部相称者为佳,体小者一般发育欠佳。对于身体各部,各种鸣虫有不同的要求,如油葫芦宜头大,竹蛉宜头小体大,墨蛉宜体长,磐蛉宜体宽,纺织娘宜体扁,叫哥哥宜背阔,大蟋蟀宜体大,石蛉宜体小。凡腹部过于膨大,后肢不长者均欠佳。
四、地,即产地。产地不同,鸣虫的体形、鸣声、色泽均有区别。如苏南蟋蟀大,苏州黄蛉色淡,安徽黄蛉色深,上海金蛉子声短。可随好加以选择。
五、令,即时令。早虫与晚虫的体质不同,和时令有关。早出的鸣虫,由于发育过程中,天气适当,食物充分,体质较好;晚出者在成长期,天气渐冷,食物欠充分,体质稍差。因此宜选早虫。人工孵出的寒虫(冬虫),由于入冬野生的虫已不见,因此比较可贵。
六、色,即体色。鸣虫的体色各有差异,其中特殊体色多为名贵品种。颜色的差别有的是地区性的,有的是成幼的差别,还有的是时令的不同,选择时应加注意。
七、声,即鸣声。鸣虫的发音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种,鸣声也有高低、宽窄、长短及音色上的差别。有些鸣虫的发声依赖前翅上的发音器摩擦发声,翅的长短、阔狭、厚薄和发声器的结构与发音有关。蝉科鸣虫的声音的差别较少。此外,鸣虫产地不同,鸣声亦有差别。同一个体,随着生长期的变化(早期、中期、晚期),鸣声也有不同,早期声音单薄而轻,中期声音响亮,晚期声音低沉短促。
八、习,即习性。有的鸣虫在白天鸣叫,有的在黑夜鸣叫,也有的在日间多叫,黑夜少叫,或者反之;也有日夜都叫。有的鸣虫天热多叫,如叫哥哥、蚱蝉;有的天凉多叫,如寒蝉。同种的虫,个体之间亦有差别,有的遇冷而叫,称“冷叫”;有的遇热而叫,称“热叫”。随所需及所好选择。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