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种类 >> 曾是很多人儿时的美食和玩伴,秋季农田繁多
导读:曾是很多人儿时的美食和玩伴,秋季农田繁多,如今却消失不见
今年的秋天雨水多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近五十年来最大的降雨量,农田里面汪洋一片,谷穗刚刚露出梢头,玉米淹了半截杆。南水北移导致了北方多地出现了持续的降雨,这对玉米的产量会造成直接的减产,而且农田的积水也导致了冬小麦播种时间延迟,对于来年的麦子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今年的秋天跟以往不同,以往年份里这个季节的秋天正直秋高气爽。农田里一片金色成熟的庄稼,还有无数好玩好吃的,让孩子们放学后第一时间冲向田野。
过去的农村野外一到秋季,天气也变得不冷不热,这个季节是野外玩耍的好季节。而且秋季的野外有着很多好吃的野果,好玩的昆虫在等待着,这里也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天堂,其中有一种昆虫,既是一种玩物,也是一种美味的食材,秋季的时候最为多见,个头不大,肚子却长得肥肥胖胖,而且性情凶猛,有两个锋利的大颚,捉它的时候不小心就会被它咬到。虽然不至于流血,但那种疼痛也是非常难忍的。这种凶猛的昆虫就是蝈蝈。
蝈蝈在一些地区也叫油子,是一种农田非常多见的昆虫,也是传统的“三大叫虫”,喂养蝈蝈历史悠久。国宝翡翠白菜上面就有活灵活现的碧绿蝈蝈,映衬出独特的景色。蝈蝈是一种螽斯科体型较大的昆虫,分布面积极为广泛,叫声清脆响亮,而且天气越热蝈蝈叫的越发的响亮。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蝈蝈的叫声也从清脆响亮变成了干涩,叫声也越来越低。蝈蝈曾是很多人孩童时期的玩伴,夏秋之际去农田捉蝈蝈是平时最大的乐趣。
蝈蝈有碧绿的也有褐色杂间的,这种昆虫特别喜欢站在植物的最高处鸣唱,而且天气晴朗、日头越毒的时候,蝈蝈的叫声愈发得响亮。顺着叫声就能够寻到爬在枝梢的蝈蝈,蝈蝈警惕性也非常的高,如果靠近之后动静稍大,马上就会停止鸣叫,当危险越来越大时,蝈蝈就会迅速逃得无影无踪。所以捉蝈蝈不仅要不怕热、不怕晒,而且还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轻手轻脚地走到蝈蝈身旁,然后在蝈蝈不防备之际,迅速出手将其逮住。
记得村里的老李过去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捉蝈蝈的好手,他捉蝈蝈不用手,而是用鞋。过去生活所限,村里人穿的都是自己家里做的布鞋,布鞋穿旧了,也就变得软塌塌的。老李会在距离蝈蝈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脱鞋,一手一只鞋。慢慢地向蝈蝈靠去,当看到蝈蝈还在高兴地鸣叫着,老李会用布鞋“用布的那一面”快速的一捂。蝈蝈就被夹在了两只鞋中,由于布那一面是软乎乎的,所以不会对蝈蝈造成损伤。
蝈蝈逮着后,老李还会顺手采摘一片玉米叶,用宽大的玉米叶把蝈蝈给包裹起来。等待笼子编好后,放进去养。编制蝈蝈笼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材料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最多见的莫过于是高粱秸秆,高粱农田随处可见,掰上几节就是制作蝈蝈笼的好材料,手巧的人会单单使用高粱秸秆的外皮。就能够编制出结实而且漂亮的蝈蝈笼,也有采取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利于高粱秸秆里面软软的瓤做架构,然后使用外出穿插制作成为笼子。
一到秋天,农村很多家庭的屋檐下,都会悬挂着蝈蝈笼子,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时候,蝈蝈会齐声鸣叫。这种群体大合唱的叫声伴随着很多人成长。被养着的都是会叫的是公蝈蝈。母蝈蝈是不会叫的,蝈蝈跟蟋蟀一样,都是通过摩擦背上的蝉翼一般的翅发出的声音,只不过蝈蝈的叫声跟蟋蟀比起来,发生的声音更清脆也更为地响亮。加上蝈蝈食性很杂,也很好养,所以有的还会把蝈蝈一直养到寒冬腊月,外面大雪纷飞,屋里的蝈蝈却还在唱着歌。
会叫的公蝈蝈会被当做宠物玩伴,而不会叫的母蝈蝈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食材。蝈蝈公母很容易区分,公蝈蝈长得比较短小粗壮,而母蝈蝈体型通常会长硕一些,而且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母蝈蝈有一根火柴棍一样的尾巴,在尾巴的最末端,又伸出一根长长的尖刺非常的醒目,这根长刺也是母蝈蝈用来往土里面产卵的工具,秋季的时候母蝈蝈会把这根长刺扎进土壤里面产卵,来年的时候就会孵化出很多的小蝈蝈。
秋季收获的时候,也是捉蝈蝈最好的季节,尤其是一些谷子地、豆子地里面蝈蝈最多,赶到地头,有的时候会有一大群的蝈蝈。这个时节的母蝈蝈将要产卵,一个个都是肥大的肚子,里面的卵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将其烧烤之后放进嘴里咀嚼,一粒粒的籽粒嘎嘣嘎嘣爆裂,那种独特的香味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有人还将捉到的母蝈蝈腌制成酱,放在一个小坛子里面可以随时吃。这也源于过去的蝈蝈确实数量繁多。
随着这些年农药的使用,以及生态的改变,农田之中早已经不见了蝈蝈的身影,市场上面偶尔还有售卖的,也是人工养殖的,野生的蝈蝈除了在一些山区、丘陵远离农田的地方还有出没,在大田地带,早已经没有了蝈蝈。对于这种知名的叫虫,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