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蝈蝈ldquo点药rdquo里的
何为蝈蝈“鼾叫”?简而言之,就是既“洪亮”、又“低沉”。洪亮是指声音强度高,这就要求蝈蝈身体棒,有了好身板,才能叫得响!低沉是指声音频率低,必须长就一幅好翅膀,否则发不出低频率的声音。好东西人人爱,都想蝈蝈叫鼾,但最终十有八九还是“撕了纸”。怎么办?点药吧。
点药现如今是相当普遍了,很多玩家都掌握了这门技艺。但谁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还是众说纷纭。有的说,蝈蝈点药源于清宫太监,炎炎夏日中的某天,他习惯性地将蝈蝈笼于松树下,忽听笼内叫声大变,苍老悦耳之声源源不断传来。他上前仔细观察,发现有滴松脂油,不偏不倚恰好落在虫翅之上。翅膀变沉,蝈蝈鸣叫不由得更加卖力,振翅频次却有所减少。如此一高一低之间,虫鸣声音自然好听了许多。自那以后,这名太监便悟出蝈蝈点药之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时间地点人物全没变,只不过滴在蝈蝈翅膀上的物件,由松脂油变成了蜡烛油,原来是某天夜里皇帝的鸣虫找不到了,太监手持蜡烛低身寻找,一滴蜡油正好滴在逃跑的鸣虫翅膀上,点药之法自此诞生。
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感觉上面两种说法都不怎么靠谱。因为点药所用药量仅有米粒大小,松油也好蜡油也罢,一滴可要比米粒大多了,要是那么一大坨东西糊在蝈蝈翅膀上,别说鸣叫,恐怕行走都成问题了。而且点药需上翅下翅同时点,光靠“天意”完成这两“点”,基本是不可能的。第一个发明点药的人究竟是谁,恐怕会成为永远的秘密了。
尽管点药的发明者已无法考证,但他创出的这套技艺却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无论是点(手法),还是药(配比),都不是什么大秘密了(当然小秘密还是有的,比如说药的配方)。王世襄先生在《中国葫芦》一书中有详细描述:所谓“点”,就是用烧热的针尖去挑碾碎的药屑,药屑受热融化后附着在针尖上,此时再将针腰靠近蜡烛使其升温,急速直立,使融化的药顺着针尖流下,点在蝈蝈上翅右上侧,药落下即凝固,有小米大小,宛若小红珠镶在翅膀上,此为“盖药”。改变左手手腕角度,稍向外转,亮出蝈蝈底膀的背面,重复之前的操作,用针将药点在底膀背面透明圆膜(名曰“镜儿”)上部的膀筋分叉处(名曰“三岔”),此为“底药”。
点药动作并不复杂,难点在于根据蝈蝈上下两翅(盖膀与底膀)力量判断采用何种点药手法,若上下两翅力量相等,一般盖药大于底药;若上翅力量超过下翅,则只粘盖药,不粘底药;若下翅力量超过上翅,则底药大于盖药。因此必须对蝈蝈膀力有充分的理解,点药才能做好。
网上找到一张图,基本讲清楚了点药的位置。
说完“点”,再来说说“药”。所谓“药”,是用松香、柏油(或白皮松树脂)、黄蜡加朱砂熬制而成,“药”的颜色鲜红、遇热即融。很多资深玩家在经年累月的尝试后都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制药“秘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家所用药的原料与配比都会有细微差别。比如网上这则公开的资料中,就将松香、松脂、黄铜末、蜡、朱砂按照1:1:0.5:0.5:0.5配比做药。
给蝈蝈点完了药,是不是就能“静候佳音”了?且慢。点药的蝈蝈,翅膀增加了负重,叫声往往“低沉”但不“洪亮”,听上去显得飘渺。这就好比小马拉大车,虽然能走,但速度快不起来。如何让药叫蝈蝈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飘渺呢?这时虫具就派上用场了。
高身蝈蝈葫芦,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高身蝈蝈葫芦,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大家都知道,细长型、喇叭形的虫具更适合聚拢声音,将声音的损耗降到最低,此时蝈蝈的叫声全部从出音口发出,配合完美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找到共振点,这时听起来声音就会洪亮很多。所以蓄养药叫蝈蝈,不论有机筒子还是葫芦,都适合选用瘦长细口的虫具。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