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鲁班是众多行业信仰中供奉最多的行业祖师。他的名声最大,影响也最久,全国各地都建有鲁班庙、鲁班殿。在北京朝阳门外著名的东岳庙内,曾建有两座鲁班殿,一为棚匠所建,一为木匠所建。鲁班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位著名的工匠。大约生于公元前年,据说一直活到古稀之年。鲁班名叫公输班(公输子),因他本是鲁国人,故称为鲁班。至于鲁班的出身,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普通工匠。另一种说法是,他出身于工匠世家,继承了高超的技能。还有一种说法,说鲁班是鲁昭公之子。因鲁班所从事的行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更贴近于百姓,所以千百年来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的能工巧匠。鲁班的主要活动时代,正处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之交。当时铁器已经普遍使用,生产力提高了,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样,木工的用途就更多了。当时木工主要是建筑房屋,制造战车和车舟等交通工具及棺椁等。手工业者也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这样鲁班才有机会到楚国去,为楚国造了云梯、钩强(用于船上作战的一种武器)等武器。其实鲁班更多的发明和制作都是有关民生日用的,如铲、刨、钻、曲尺、锛、凿、斧、锯等。据说有一次鲁班上山千活,不小心被带齿的树叶划破了手,他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在民间有许多关于鲁班的传说,他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神奇人物。传说鲁班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叫张大,是石匠,使“红线”,被称为“红线上的”;他的第二个徒弟,叫陈齐,是木匠,是使“黑线”的,被称为“黑线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线”的,又被称为“白线上的”。过去耍手艺的人一见面就会问对方是哪道线上的,答对了就知道你是行家。内行人从石、木、瓦匠所用的木尺上就能看出他们是哪一行的。石匠用的是二尺杆,木匠用的是三尺杆,而瓦匠用的是五尺杆。据说当初他们跟鲁班学徒时,都是瓦匠给大伙儿做饭,因此,叫起撂歇时都听瓦匠的,所以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瓦匠是“头”的风俗。不管是瓦匠、木匠,还是石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是用单眼调线找直。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传说,鲁班带着他的三个徒弟周游天下,到处打工。一天,他们来到赵州城南的洨水河边,看见这里河面宽、水流急,用船运送来往行人极为不便。为了解决人们的渡河困难,师徒四人就动手修起了石桥。一夜之间,一架拱形的长桥横跨两岸,百姓无不称快。这就是有名的赵州桥(实际该桥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这事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知道了,想试试石桥是否坚固,就约上仙人柴荣(周世宗)来到赵州桥。张果老倒骑着驴,驴背的褡裢里放着“太阳”和“月亮柴荣的独轮车上载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偌大的石桥就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坍塌。人称大力神的鲁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双手将桥身托住。但张果老和柴荣在桥上震得尘土飞扬,一下子迷了鲁班一只眼。从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调线时,总是闭着一只眼。据说,鲁班还用竹、木做成鸟鹊、飞鹰,可以连续在天空翱翔三天而不下来。鲁班为自己的母亲精心制作了一辆高级木制马车,还用木料做了一个有机关设备的机器人。他将母亲放在车上,开动机关。木制机器人赶着车马走了,一去不返,无影无踪。虽说离奇,但鲁班的巧与智已天下皆知。石匠这一行是鲁班留下的。传说鲁班曾主持建造一座厅堂,马上就要竣工了,突然发现由于自己一时疏忽记错了尺寸,把几根大厅的立柱截短了。他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妻子看见了,问出了什么事?鲁班将实情告知了妻子。妻子想了想说:“这事不难,你看我长得个头并不高,可把鞋后跟做厚了一些,不就高了吗!”鲁班一听恍然大悟,就叫徒弟用石头凿了几个柱石,垫在每个柱子脚下,既坚固、稳定又显得富丽堂皇。从此建筑上用石头多起来了,也留下了石匠这一行。相传,从前有个细石匠,自以为艺精手巧,无人可比,人称“赛鲁班天,一个衣着朴素、貌不惊人的老者来找赛鲁班,要在刻石艺术上跟他比个高低。赛鲁班极为高兴,随手拿起两块大小一样的石头,递给了老者一块,约定每人刻一件石雕艺器,十天后在此见面比试。十天以后,老者准时赴约。赛鲁班不等老者说话,就拿出自己雕好的石头,只见那块石头已变成了一个极其精美的石球,那里面有一头口眼能动、栩栩如生的小石狮。众人齐声叫好,赛鲁班更是洋洋得意。只见那老者打开布包,带来的仍是那块石头,好像原封没动。老者两手慢慢扭动那块石头,原来那石头早已一破两开,拉开后中间有一条长长的石链相连,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赛鲁班还在惊讶之时,只见那老者又刷的一声,将石链拉回来,扣紧螺扣,那石头严丝合缝,恢复如初。赛鲁班这才认识到,艺无止境,能人背后有能人。他正想拜这位老者为师时,老人转眼之间不见了。原来这位老者就是鲁班大师。棚匠也是属于鲁班行的工匠。据说棚匠和瓦匠一起干活,瓦匠是从下往上垒砖,而棚匠却是自上往下搭架子,结果棚匠干得又快又好,受到鲁班的赞扬和好评。后来,棚匠也就成了一项专门的行业。他们用大小杉槁、长短竹竿、苇席和麻绳等原料,专搭各种喜棚、丧棚、天棚、货棚、茶棚、凉棚戏台、牌坊等,因此他们也属鲁班行。据说,在明朝永乐年间,紫禁城只有厚厚的红墙,没有角楼。一天夜里,皇上做了个梦,梦见一座城,墙四角各有一座楼,样子极为精巧。醒来皇上便传旨,命三个月内在紫禁城四角建起四座角楼,每座要九梁十八柱七十条脊,修好重赏,否则治罪。这项工程交给了官木厂。一连七家,他们都不称皇上的意,七家掌柜全被治罪。最后一家接了工,时值六月三伏天,工匠们整日愁得无精打采,非常着急。这天歇晌时,外边传来蝈蝈的叫声,叫声越来越大,工匠们出门一看只见一个老头,挑着满满一挑子蝈蝈已经走远了。门口放着一只用细秫秸秆编成的小笼子,手工细巧精致,好看极了,真像一座楼房。工匠们这才恍然大悟,这就是那角楼的样子,有九梁十八柱,二十八个窝角,二十八个翼角,五十六个屋顶,坡面七十二条脊!大伙便按照这蝈蝈笼的式样修起了四座角楼。皇上看了非常满意,工匠们知道这是祖师爷鲁班下凡显圣救了大家。还传说鲁班指点修了通惠河上的座座水闸、十三陵的石牌坊;还说庐山的千佛塔、西安的大雁塔等建筑的木结构部分也都是鲁班设计的。他还锔了北京的白塔、河南祁山、太原双塔。鲁班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手艺呢?据说,他不仅爱动脑子,而且从小就练基本功。他曾在自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上,凿了三千个方眼、三千个圆眼、三千个棱眼,以此法来练习木工技术。他做出的活计,一丝一毫都不差,又非常精巧别致,所以他才能成为闻名于世的能工巧匠。鲁班所以深受百姓的崇拜以致神化,除了他的心灵手巧之外,重要的是他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加上他的贫苦出身和所从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他乐施善助的高尚品格,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供奉鲁班为祖师的行业除了瓦、木、石匠外,还有许多行业,如竹匠、棚匠、绳匠、油漆匠、攒竹匠、张罗匠等。各行各业祭祀鲁班爷的日期和形式也各有不同。如河北地区的瓦、木石匠,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鲁班生辰之日举办祭祀活动。此时工匠们身穿长衫、手持寿香、抬着祭品到鲁班庙燃香摆供,虔诚叩拜,祭奠先师;同时还要搭台唱戏,举办宴席,盛况空前。在青海一带,鲁班行的工匠们则在农历三月初五鲁班的忌日时举行祭祀活动。每到此日,他们共筹资金购买祭品,在鲁班爷的牌位前,还要放巨灯八台,悬纱灯四盏,寓有四象八卦之意;同时供有馒头、酒、茶、猪头等祭品。由主祭官主持,全体工匠行三拜九叩之礼,以求先师保佑本行业生意兴隆。祭毕欢宴,此时工匠们相互祝酒,表示各献技艺,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在我国香港地区,泥水、木工、搭棚三行工匠,把农历六月十六日定为“鲁班节”。这一天,全港建筑工人放假一天。白天都去最有名的青莲台鲁班古庙敬香参拜,隆重祭祀;入夜则大摆筵席,开怀畅饮,与神同乐。三行的工匠们认为喝了先师的诞辰酒,可保全年平安无事。打绳匠也属鲁班行。他们是在每年春节时把印有鲁班的神像供在神位上,烧香摆供进行祭奠,以求祖师爷保佑不出事故,生意兴隆。此外,还有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七月七日、腊月二十日祭祀鲁班的。供奉鲁班爷的鲁班殿又叫“祖师殿”,鲁班行的工匠们要议事,制订行规、工价,以至师傅收徒,均在祖师殿内举行。鲁班虽被奉为行业神,但他与那些传说中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佛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最贴近百姓生活,又使大家倍感亲切的普通人。鲁班爷是中国能工巧匠的卓越代表。他是劳动人民非凡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化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