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虽由人作,宛自天工柴春福的雕刻人生
-07-:55
掌上衢州客户端
6月中旬,柴春福的牛角雕作品《清趣》为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浙江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范珮玲对这件作品啧啧称赞,认为“非常精彩”。原市博物馆馆长柴福有介绍,柴春福的作品曾先后被金华市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温州研究院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柴春福是衢江廿里人,年出生。浙江省民间文艺青年后备人才,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衢江区政协委员,衢州市百工工匠,衢州市百优工匠。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年起,柴春福的作品获国家级、省市级金、银、铜奖项和荣誉40多项。年,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被评为道德楷模,年作品荣获衢州十佳文化创意产品称号。
每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从选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柴春福作为一名匠人的独运匠心。多年来,他践行着一条“虽由人作,宛自天工”的艺术道路。
转益多师年,柴春福出生于我市乌溪江畔的岭头乡苍山村。小时的他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丝毫未磨灭他对美术的爱好,相反还培养出其吃苦耐劳的品格。
“父亲是木工,从小我就结缘刀具,5岁时就开始用柴刀当工具,用竹子作材料雕一些小件的刀枪剑戟。”柴春福说,“6岁时,我用柴刀砍切一竹片时,不小心切到了自己的大拇指,以致现在大拇指比别人略短。”小学时,柴春福仍要上山砍柴,顺道会带些木材回来,雕刻一些宝塔、人物等小物什。8岁那年,柴春福还为母亲雕刻了一方温情的印章。中学时,柴春福有一回在课堂里雕刻小作品,老师虽然没收了他的作品,但仍鼓励柴春福,希望他以后读美术专业。只是那时柴春福家境并不宽裕,交不起学费,便放弃了上美术学校的道路。
“虽然父亲反对我从事雕刻行业,但母亲却一直支持我走自己的路。”15岁时,柴春福在当地找到了一位木雕师傅拜师学艺。他深知雕刻工艺对美术功底的高要求,于是,一边学习木雕的同时,也一边自学画画。半年下来,柴春福的手艺突飞猛进,让师傅很是意外,认为他是块学雕刻的好料子,这更坚定了他要从事雕刻这一行的决心。
转益多师是汝师!以后,柴春福先后和杨师傅、徐师傅等学习雕刻、盆景等。之后,他又到福建、安徽等地学习根雕。“起初,安徽师傅并不收徒。多次造访后,师傅让我的手给他看一下。”柴春福说:“师傅一看我的手,密密麻麻的都是之前学雕刻时留下的刀疤,师傅颇为感怀,让我做一个星期看看。一个星期的试用,师傅终于点了头。”
“我知道雕刻工艺对美术功底的高要求,就利用学习木雕的间隙,也自学着绘画艺术。这个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我格外珍惜,一点都不敢偷懒,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经常加班到半夜,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一做就是几年。”
苦练技艺“一次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我受邀前往尼日利亚最大的华人集团进行雕刻学习和工作。”年,柴春福赴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气候主要受两种风系的影响,一种是西南季风,另一种是哈麦丹风。由于水土不服,柴春福一下就病倒了,连续几个月牙齿流血,天天吃药,遭尽了苦难。“我就鏖战着,坚持着,想想自己就是出来学习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半年以后,我终于开始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人也安定下来。”
尼日利亚境内的伊费文化,艺术界称其为“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如果说,尼日利亚诺克文化是非洲雕刻艺术的起点,伊费文化将其推向高潮,贝宁文化则不断发展成熟,最后享誉世界。据柴春福介绍,尼日利亚雕刻艺术延续的风格倾向于夸张、变形来表现作品的张力。譬如头像造型,额头的比例几乎占据面部一半,眼睛圆睁,唇部凸起;而人体雕像中头部比例占据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
“公司对雕刻技艺要求很高,譬如不允许作品中有明显的刻痕。”柴春福说:“在尼日利亚,一般我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周末时间去当地的黑人雕刻市场看他们的雕刻技法和工艺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他不但克服了语言障碍,也掌握了象牙、乌木等雕刻技法。“每次公司拿来新材质的东西,最后基本推到了我这里。材质的改变,对雕刻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一边认真学习绘画,苦练雕刻技能,一边在异国的土壤中吸取新的艺术养分。”由于刻苦好学,后来,董事长几乎把所有精细的东西都交给了他做。
在尼日利亚的6年里,柴春福几乎天天都是5点以前就起床学习。“上天的眷顾,我在异国他乡不但雕刻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也结识了我现在的妻子。”
匠心独运“年,我跟妻子商量,放弃异国他乡优厚的待遇,毅然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回到家乡,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虽然前路充满了迷茫与未知,但年轻嘛,不怕吃苦。”回国后,由于柴春福父母生病,花光大部分积蓄,柴春福就在廿里镇上租了两间破旧的民房当工作室,购置了简单的一些工具,从事加工、雕刻树根、羊角、玉石等。
柴春福开始尝试一门自己独有的技艺,通过对根、牙、角、石等多种材质的摸索,他把目光盯在了厚实、坚硬的牛角上。
“国内主流的牛角雕是对整根牛角进行雕刻,我是通过高温加工等技艺,把牛角制成片或小块材料再雕刻。”柴春福说,就像桌面上的叶子,一般人很难看出它是牛角制成的。由于柴春福的作品体备诸法、实而不滞,获得了业内一致的认可。年,柴春福创作的角雕作品《君子之风》被金华市博物馆永久收藏,该作品的兰花是牛角片雕刻而成,蝈蝈更精细到连腿上的细毛都雕刻了出来。
雕刻的原材料是柴春福跑遍衢州各地山村收集而来,而作品的构思则来自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像蝈蝈、知了、蝴蝶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通过生活中对其原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下刀准确,雕刻出来的作品让人有以假乱真的感觉。”一件作品从创意到成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他始终秉承着精雕细琢的精神,每天一早来到工作室着手雕刻,对作品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方面远溯传统民间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傍及异域文化;在此基础上,柴春福还师法自然。故其雕刻作品如上林春花,远远瞻望,扶疏遒劲,如飘风忽举;近玩之,又如摄灯取影、巧侔造化,人工之极,复归自然。
年起,柴春福创作的作品先后获国家级、省市级的金银铜奖项和荣誉40多项。为支持柴春福的创作,廿里镇政府专门在新落成的杨继洲公园腾出几间房子给他作工作室兼展览馆。柴春福说,以后还会雕刻一系列衢州美景、衢州人文等题材的作品,在艺术道路上永不懈怠。
打量柴春福展出的木雕、根雕、角雕、石雕等作品,或神秘或亲切、或肃穆或活泼、或喧闹或寂静……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练自身的技艺,做出神气清粹的好作品。这既是柴春福的生活本身,也是他的人生哲学,更是他通向诗意的一条途径。
(原标题《衢州非遗纪录18丨虽由人作,宛自天工——柴春福的雕刻人生》,原作者巫少飞。编辑汪碧莹梅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