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历史上的五位葫芦押花名人

发布时间:2023/1/28 15:30:34   

关于押花葫芦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年间徐康所著的《前尘梦影录》中:“道光中叶有徐某居城北,用玛瑙厚刀押葫芦阳文……阳文突起,极勾勒,不见一毫斧凿痕,如天生成花纹者。”《梦影录》记载的多是今天苏杭一带的事情,推测徐某应为苏州人。

从文中描述可见,徐某的押花工艺已具备相当功力。然而此人性情孤僻且嗜酒,葫芦押完花后即卖钱买酒,钱花完了就再去押花。“终身未娶……生平不肯收徒,故无门弟子得其传,惜哉。”由于没有后人与徒弟,因此他的手艺也没有传承下来。

该件葫芦押花作品疑为徐某所制

据民国时期的北京鸣虫玩家和葫芦经营者口口相传,北京城有一位杨姓押花高手,押花作品线条柔和,不伤皮与肌理,花纹凸起不高,具有很高辨识度。但因其大名和年代已经无从考证,多认为是明末清初的人物,其押花手艺高超精湛,民间蓄虫者及古玩行都称之为“老押花杨”。

“老押花杨”风格的押花作品“老押花杨”风格的押花作品

到清末民初,北方陆续出现了三位葫芦的押花高手,他们分别是陈锦堂、小雷与“怯郭”。

陈锦堂生于晚清,天津人。因为心灵手巧为自己赢得一个“陈能根儿”的绰号。(“能根儿”为“能干”的谐音。)陈锦堂押花用功深厚,纹饰高起,富有层次感。其作品多是花卉,山石图案。陈锦堂的作品多取用胎质厚的葫芦,压花力度大且深,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他作品最大风格特点就是构思高雅,布局疏密有致,手法精细,每件作品如同浮雕国画。不过,他的押花手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容易损伤葫芦皮出现裂痕,虽然他沿着凸起花边用墨加以掩饰,但瑕疵却难以去除。尽管如此,陈锦堂仍被认为是近代葫芦押花技艺的领军人物。

陈锦堂押花葫芦。葫芦刻款:安菊乐业,陈锦堂押花蝈蝈葫芦。葫芦刻款:“壬申陈锦堂款蝈蝈葫芦

民国时期北京另一位押花高手名叫“小雷”。他身形瘦高、鼻尖目小、骨碌有神,习惯在拂晓前巡游德胜门鬼市,对于可裁切成器的天然葫芦,他会低价收购,然后押花后再出售给古玩店,用以维持生计。小雷押花,多在葫芦口沿处押以芭蕉叶纹饰,葫芦器身用龟背锦纹饰做外框,框内押上细密的花纹。看上去花纹工整繁琐,实则不然,因为这些图案只需划而不必押。小雷押花从不在葫芦上署名,而常署康熙或乾隆年制及赏玩,尤其喜欢押道光某年行有恒堂制款。

小雷葫芦押花作品

再有一位,姓郭名凤山,外号“怯郭”。“怯郭”虽然长相寻常,但心灵手巧。以育虫为主业。押花则因卖葫芦而揣摩自学,然而限于文化修养不高,押花水平不及小雷,更逊于陈锦堂。“怯郭”与王世襄先生之间还有一件趣事。“怯郭”曾当着王世襄的面吹嘘自己手艺高超,“押成我这样,至少得苦练十年!”当时王世襄正在读高中,年轻气盛,花一夜时间押成了《樱桃鸣禽图》。“怯郭”看后哑口无言,再也不提苦练十年之事了。

王世襄先生一夜时间押成的樱桃鸣禽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4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