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久违的蝈蝈原创

发布时间:2022/12/23 17:16:56   

一个周末,带孩子去公园,远远就听到阵阵久违而又熟悉的蝈蝈声。循声寻找,见一位卖蝈蝈的中年男子,肩上挑着几十个装有蝈蝈的小竹笼,笼子里的蝈蝈赛歌似的可着嗓子“嘶-嘶-嘶”地叫个不停。儿子很喜欢,我也很惊喜,便买了一只回家。

蝈蝈是学名,我们老家叫它蚰子,属于螽斯科昆虫纲,食性驳杂容易饲养。蝈蝈分公母,长有针状长尾的是不会鸣叫的母蝈蝈,没有长尾的是我们喜欢饲养的公蝈蝈。蝈蝈是我童年记忆里永不褪色的一个篇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家农村,赛蝈蝈是小学生夏秋季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当时,我同龄的小伙伴都练就一手编笼子、抓蝈蝈和赛蝈蝈的绝活。现在城里孩子能感知蝈蝈的鸣叫,但没有我们那个时候的心境和快乐。

每年大豆秧子过膝的时候,田里的蝈蝈开始多起来,读小学的我们就进入了捉蝈蝈、赛蝈蝈的时节。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中午放学后不回家,直接去村外的豆田里捉蝈蝈。到了有蝈蝈叫声的田头,我们便分散行动,各自循声寻找、捕捉。蝈蝈喜晒太阳,阳光越是毒辣它越是趴在豆叶或是豆茎显眼的地方鸣叫。我们沿着豆垄弓着腰小心翼翼地向着声源靠近。

蝈蝈很机灵,很多时候,在我们发现它前它先看到了我们,便会戛然止住歌唱,豆叶一晃跳到地上逃跑。这时候,我们往往选择把身子压低,眼睛盯着原来蝈蝈鸣叫的大概区域,用嘴巴发出“嘶-嘶-嘶”的声音引诱它继续鸣叫。这方法很奏效,不一会原本失声的蝈蝈会重新高歌。看准了蝈蝈的确切位置后,不能急躁地冲过去,要轻手轻脚慢慢迂回,不然,它会因惊吓而急速逃窜。等到了触手可及的位置,慢慢伸出双手,对蝈蝈栖身的位置形成合围之势后,迅速两手捧捂(不然,蝈蝈会拼命咬你的手),把蝈蝈捧在掌心,小心捉拿,用豆叶包好或是直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笼子里。

捉蝈蝈是技术活,扎笼子、编葫芦技术含量更高。我们小孩子扎笼子大都是用高粱秆或者芦苇秆做笼架,用小竹签或者小苇蘼子插进笼架做栅栏,做成各种形状的蝈蝈笼。再有就是用高粱秆硬皮条编制的可以装进衣兜的蝈蝈葫芦,绝对是智慧的手艺活。那时候,村里种高粱的还很多,到了有蝈蝈的时节,高粱秆子已经可以扎笼子、编葫芦。我们小孩子就趁割猪草的机会偷偷折些节段比较长的高粱秆子带回家,用镰刀破成大小适中的长条,然后剔除松软的瓤心,再用镰刀小心地刮切杆皮,刮到厚度硬度合适为止。用十几根刮好的高粱蘼子彼此叠插,反复收紧,直到葫芦大小适合、形状美观、自己满意才算完工,因为比葫芦是赛蝈蝈的重要一环。

赛蝈蝈没有裁判,没有奖杯,大家为开心为荣誉而赛。几个小伙伴凑在一块,从口袋掏出蝈蝈葫芦相互评价一番,最后推出最佳葫芦奖。得到大家认可的小伙伴喜形于表,洋洋得意。接着大家收起葫芦,各自放进口袋,一动不动开始比葫芦里蝈蝈的鸣叫,在一定时间内,谁的蝈蝈叫的次数多、时间长谁就胜出。期间,小伙伴一个个像木偶,全神贯注、小心翼翼,担心惊扰了衣兜里的蝈蝈。蝈蝈们心领神会主人心思似地扯着嗓子不遗余力“嘶-嘶-嘶”地鸣叫不停。

因为随身带蝈蝈扰乱课堂纪律,我们的蝈蝈葫芦和蝈蝈没少给老师端窝收缴。在衣兜里养惯的蝈蝈唱歌可不分场合,不像现代的手机可以调至静音。老师的清剿行动大都是谁的蝈蝈在课堂上亮了嗓子引燃老师的怒气所致。老师三令五申不让大家带蝈蝈上课,可就是有敢逆风而为的同学,每次清剿,老师都大丰收!我们知道怎么跟老师打游击,可蝈蝈不管这些,常常是它给老师发出清剿信号而导致自己被毁或者被流放。

一转眼工夫,两个多月过去。买回家的蝈蝈已近暮年,行动明显迟缓,但它的歌唱却一直未断,就像秋蝉想抓住最后的时光。我和儿子每天给它喂食,它已不像刚进家门时的胆怯,不再龇牙立爪如临大敌,很安然地接受食物。

我告诫儿子:蝈蝈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它不挑剔、不畏缩,一直用生命歌唱。我们应该学习它珍惜、坚持的秉性!儿子边点头答应边补充说:我们要学习动物的长处,还要爱护动物,做动物的朋友……

在蝈蝈生命临近终点的几天里,我用手机录制了它的歌唱的片段,并设置为手机来电铃声。如此,每天都能听到它的熟悉的嗓音,每次都觉得它还在我家阳台上歌唱!每次来电都能把我带到童年的故乡……

故乡的深山小米的香味还时常在我的梦中游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