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天敌 >> 艺海钩沉萍香阁画事七十八秋歌声声
七十八
美术理论家翟墨教授在评论萧朗先生花鸟画艺术时谈到:“观赏萧朗先生的画作,我有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的作品和他的名字非常一致。因此我想就萧先生的名字关联其人其画做一点文章。”
“首先是他的画格。萧先生画的风格是萧疏爽朗。无论画花鸟、草虫、树木,整个画面都有很大的空间,有一种看不见的很湿润的气息在里面流动。看完以后心情很清爽,很舒朗,很宽松,不是一种阻塞感。这种风格体现在画面上是柔、松、舒、朗。”
“第二是他的时格。萧先生特别爱画秋天,所以我说他的时格是萧瑟晴朗。秋天是秋高气爽的日子,同时也是收获的日子。他画秋天的果实,秋天的虫鸟,秋天的花朵,秋天的树叶,表现出秋季的空间,使画面充满生命力,与此同时又传达出一种萧瑟的、沧桑的、老练的感觉。萧先生之所以选择一年四季中的秋天来描写,与他的感觉、思想、性格、经历、体验等是有密切联系的。”
萧朗先生(摄于年)“第三是他的人格。萧先生的人格是潇洒明朗。尽管我和萧朗先生接触不太多,可从他的画面上感觉到他是一位很潇洒,很明朗的人,而不是很势利和热衷于名利的那种人。萧先生是不管潮流怎么走的,他总是有一份闲逸心情,自由地表达他想表达的物象,他想表达的感情,他想表达的情趣。所以他总是那样闲庭信步,自由潇洒,心态平和,心情也很明朗。”(摘自翟墨先生在“萧朗花鸟画艺术研讨会”的发言)
正如翟墨教授所说,萧朗先生一生创作表现秋天景色的花鸟画作品是比较多的。这些作品里不乏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笔墨洒脱的经典之作,《秋歌》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秋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秋歌》是一件传统中国画里罕见的灰色调作品。“在用色方面与用墨相近,讲究色因意发,色由笔立,色墨浑成,秾纤适度,灵气滉漾,色泽丰润而古艳、苍茫而独特。萧先生意笔花鸟勾染成分不多,均以笔蘸墨色点虱而成,以墨助色,以色显墨,色墨浑融,令物象通体明暗剔透、层次清晰。有时还用浅淡基调表现自然界清新秀逸之美。《秋歌》以层次分明的淡墨挥写深秋玉米的株叶,却以较重笔色勾写蝈蝈与野蜂,虽不符合西画写生透视的法规,但充分体现出中国意笔花鸟放笔而为的特色。”(王振德《两度嬗变一代宗师》)
“与小写意花鸟画大师王雪涛相比,萧朗先生在强化绘画主体形象的完整与完美同时,更注重对背景的有意淡化,即不以一景一时困囿自己对形象精细刻画的内在大气,讲究不同生命瞬间的情趣意味和个性变化,强调生命无大小,贵有自我。如《秋歌》,不但整个大背景被淡化成左上角一只振翅惊飞的小蜜蜂,连下半部分的写意老玉米也被淡化成几片有形的水墨韵味儿,惟有中间叶片上一只栩栩如生近乎工笔的赭翅绿蝈蝈儿,如龙睛一点,传神之至。整幅作品布局简而不浅薄,略而不空虚,形象精而不刻板,巧而不俗气。通过对小生命大背景的刻意描绘,取得他作品特有的小写意、大气魄,或小写意、大境界的小我大象效果,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这是因为,他的画不论画得是什么,从小到大,所表现的都是人满怀希望所追求的美。”(于海东《去尽脂粉只留香》)
田园歌声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易稿才能完成,《秋歌》也是如此。这个题材,萧朗先生先后画了三幅。第一幅创作于年,创作灵感来源于在郊外钓鱼时的感受:秋天的农田里,一棵棵成熟的玉米在晨光的衬托下,呈现出剪影一般摇曳的身姿。萧朗先生用淡墨以豪放的笔触画出成熟的茎叶与丰硕的果实,背景的留白将闪烁的秋光表现得恰如其分,点睛之笔是那只落在枝干上振翅而鸣的赭绿色大蝈蝈。萧朗先生将其题名为《田园歌声》。
秋声乍起第二幅采用斗方构图,仍是灰色调,但这幅名为《秋声乍起》里的玉米枝叶被处理的疏密有序,不再凌乱,从而使草虫变得明显而突出。萧朗先生还刻意画了三只草虫来展现戏剧性的一幕:突然鸣叫的蝈蝈,惊醒了仍在睡梦中的蚱蜢和马蜂,一只疾步躲开,一只展翅高飞。秋天,就是个各种声音不绝于耳的季节。
年创作的第三幅《秋歌》,是萧朗先生最满意的。这幅作品在之前两幅的基础上,采用摄影中加大光圈以增加虚实反差的技巧,以小写意经典的画法,让主角蝈蝈更加清晰、突出,从而加大画面虚实的层次感,使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正如美术史论家、书画家王振德教授所评论的:“当熟透的玉米转为枯黄,当金秋蝈蝈振翅欢唱,在淡墨挥写的玉米枯叶上平添一处蝈绿,这便是萧朗先生奉献画坛的新境。在格调上自成清逸之境,在技法上也有新奇之处。其枝叶虽借用齐白石大写意笔法,形象上却依然是小写意造型。其草虫虽似齐白石的工笔草虫,但实际上却依然是小写意笔法。这是萧朗先生此作别开蹊径的奥妙所在。”(王振德《秋歌朗唱》)
《秋歌》的问世,引起了极大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