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树灌栖草栖地栖类鸣虫分别有哪些各自有

发布时间:2022/9/5 13:59:36   

鸣虫按照栖息地的不同,可分为树灌栖、草栖及地栖三类。每一类鸣虫分别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征?本文为您一一讲述。

一、树灌栖类鸣虫

日常栖息在树木及灌木丛等较为高大的植物上的鸣虫。主要包括中华树蟋、云斑金蟋、优雅蝈螽等。

中华树蟋鸣叫00:15来自说葫芦

1、中华树蟋(俗称竹蛉):

长什么样?

体嫩绿色或黄绿色,口器前伸。前胸背板狭长,前窄后宽。前翅扁平,无色透明,翅端宽圆,不能完全盖住腹端,后翅超出前翅。

唱什么歌?

声如“嚁、嚁、嚁、嚁……”(音dí)鸣声低沉、响亮,节奏缓慢呈周期性变化。树蟋与斗蟋的鸣声有些相似,但它节奏明显要慢些,而且声音不来自地面,而是来自灌木丛上方。栖息于灌木及瓜豆等棚架作物植株上,喜夜间鸣叫。

2、云斑金蟋(俗称金琵琶、宝塔蛉):

体中等偏大,全身黄褐色或灰褐色,头部背面和前胸背板上各具一褐色纵条纹,前翅淡黄褐色,后翅长于前翅;雌虫比雄虫窄,体色也较深;产卵器细长微向上弯曲。栖息在灌木上和高大的树木上,喜夜间活动。

声如“庆——庆乐铃,庆——庆乐铃,庆——庆乐铃”,云斑金蟋鸣叫四声一循环,好似弹拨琵琶的美声,声音清脆、嘹亮,声调颇高,喜晚上鸣叫。

3、日本纺织娘:

4、优雅蝈螽(俗称蝈蝈):

5、鼓翅鸣螽(俗称扎嘴、姐儿):

声如“甲、甲、甲”,叫声节奏短促,声与声之间有明显停顿,白天晚上都善鸣叫,但晚上鸣叫时间长于白天。

6、树灌栖类鸣虫捕捉法——扫网捕虫:

树灌栖鸣虫的鸣声很响,根本不用刻意去找。听到树栖鸣虫的声音,在靠近声源处,先关掉手电,精立在那里倾听,确定声源后,再开灯寻找。确定鸣虫大致位置,拿出手电在灌丛中上方搜寻。鸣虫通常都有保护色,一般身体的色泽与环境极为相似,所以找鸣虫的秘诀也是看触角。即使鸣虫静止不动,它的触角也会动个不停。注意不要轻易触碰树丛,防止鸣虫逃脱。确定鸣虫的具体位置后,选择网口较大的捕网放在鸣虫下方,敲击树枝,鸣虫受惊坠落,刚好落入网中。

像纺织娘这类个体较大的鸣虫可用虫罩或徒手捉,注意捉它们的脊背,防止它咬人逃逸。对于树栖型个体较大的鸣虫,因其会自相残杀,所以一般一个容器内最好只放一个虫。

二、草栖类鸣虫

日常栖息在草丛中的鸣虫。主要包括小耳金蛉蟋、赤胸墨蛉蟋、凯纳奥蟋、双带拟蛉蟋等。

1、小耳金蛉蟋(俗称小黄蛉):

体形细窄,体长仅0.6~0.7厘米,通体金黄色或麦秆色,有光泽,形同一粒小的黄金瓜子。头部近于圆形,前胸及背板却近方形,全身密被细毛。雄性前翅较狭长,将近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雌虫前翅短,不到达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

声如“渠、渠、渠、渠……”,清脆响亮、强劲有力、节奏匀速,鸣声连续无间断。

2、赤胸墨蛉蟋(俗称墨蛉、蚁蛉):

体态娇小苗条,形似蚂蚁。体长约0.7厘米,头小,身体前狭后宽,与头部之间形成一明显“颈部”。全身墨黑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前翅较长,覆盖整个腹部。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栖息在矮草丛和地表面。

声如“滴、滴、滴....”,声音呈一长多短的旋律,轻柔温婉,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每次鸣叫常能持续将近1个小时。有诱鸣和争鸣的特点。喜夜间鸣叫。

3、凯纳奥蟋(俗称石蛉):

体长1厘米左右,体形略扁平,全身体表密被银白色鳞片,鳞片随虫体长大而逐渐脱落,通体成为铁锈色。其前胸背板略狭于头部,前部较窄,后部略宽,后缘为弯月形。雌、雄虫皆有长长的触须,几乎达到体长的2倍,状如长鞭。栖息在灌丛和杂草丛中。

声如“咭、咭、......”节奏比较短促而从容,声与声之间有个短暂的间隙时间。其鸣声犹如打铁的声音,具有浓厚的金属击敲韵味。喜夜间鸣叫。

4、双带拟蛉蟋(俗称金蛉子):

体长7~9毫米,宽约3.5毫米,全身呈金黄色,有1对绿色的复眼,金色的前翅下略显黑色。其触须既细长又长,长度可超过其身长的1倍,从基部到须端有3种颜色:基部褐色,中间白色,尖端黑色。前翅发达而宽长,几达尾部顶端,后翅较硬厚,具有金属的光泽,前左翅薄而透明,折叠于右翅下面。体后有1对尾须,八字形分开,前、中、后3对足都较长。后肢长大而强健,使其蹦跳有力,爬行快速。栖息于草丛及灌木丛中。

声如“铃、铃、铃……”,连续不断,好似一串金铃在连续摇动。声音十分清脆动听,圆浑悦耳,音色美妙。喜白天鸣叫。

5、斑翅草螽:

体态较小,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两种,以绿色为常见。头顶锥形,向前突出,脸向后倾斜。一条棕褐色纵带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前翅末端,贯穿整个身体背面。前翅狭长,后翅比前翅稍长一点。居住在茂密的杂草从中,喜白天活动。

声如“丝、丝、丝……”,鸣声较弱,声与声之间有小停顿,喜白天鸣叫。

6、悦鸣草螽:

体型娇小,体色为深绿色或黄绿色,头部背面、复眼、前胸背板及侧板上部、整个前翅及后翅端部、后足股节端及胫节基部均为黑色,三对足的胫节为棕色。栖息在茂密的杂草丛中。

声如“齐、齐、齐……”,鸣声连续而微弱。

7、草栖类鸣虫捕捉法——捕虫单捕虫:

捕捉栖息于茂密草丛中且个体较小的鸣虫,使用捕虫单是最好的选择。在草丛边将白色捕虫单斜插到地上,用棍子敲击草丛,将草丛中的鸣虫赶出来,逃出的鸣虫会跳到捕虫单上。如果没有捕虫单,可用浅色雨伞代替。

三、地栖类鸣虫

日常栖息于地表洞穴中的鸣虫,包括斑腿双针蟋、日本钟蟋、东方特蟋、迷卡斗蟋、长颚斗蟋等。

1、斑腿双针蟋:

体小粗壮,体表密布刚毛。头部褐色,前胸背板横宽,背面淡黄褐色至暗褐色。复眼较大,触角着生于复眼之间。雄性翅脉清晰,前翅具1条斜脉,镜膜较小,盖不住腹部末端。三对足的股节和胫节都有黑白相间的斑纹。雌虫翅短,仅至腹部一半。尾须短,也呈花斑状。栖息于矮草丛或石块瓦砾下。

声如“吱、吱、吱……”,斑腿双针蟋声音纤细,每一声会持续一小段时间,首尾时音调会升高,声与声之间有明显的停顿,喜白天鸣叫。

2、日本钟蟋(俗称马蛉):

体长17毫米左右,体前窄后宽形如黑色瓜籽,头部很小,黑褐色,后头区有3个宽浅色斑,中斑前端有一对清晰的水滴状斑,但常不明显。下颚须细长、黑色。触角细长,柄节和梗节黑色,鞭节基半部白色,端半部褐色。喜夜间鸣叫。

声如“音-、音-、音-、……”第一声起始音长,以后每一声起音重,收尾时音向上调高,似风吹银铃,声音清丽、婉转,旋律多变。栖息于草丛和枯枝落叶层下。

3、东方特蟋:

外形酷似斗蟋,但体略扁平。全身青褐色或棕褐色,头部略窄于前胸背板,其后方有四条淡色纵纹。雄虫前翅半透明,翅脉明显,翅端宽圆,不能盖住腹末;雌虫前翅非常短,呈斜三角形。喜夜间鸣叫。

声如“滴——滴滴滴滴……”,十声为一组,第一声较长,后九声较短,每一声起声时重,收音时升调,有抑扬变化,鸣声清幽明丽。栖息于草丛地表、泥土石堆或墙根瓦砾中。

4、迷卡斗蟋(俗称蛐蛐儿):

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后头有6条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有1条中间窄两端宽、形似大括号“{”的黄色横带,中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前胸背板为横长方形,有淡黄色斑纹。前翅略不达腹端。后翅短于前翅。亦有后翅长于前翅的个体,俗称“飞机翅”。喜夜间鸣叫。

声如“句,句,句,句(Ju)……”,清澈嘹亮,节奏中速,鸣声连续无间断。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鸣叫长达几十分钟,甚至分钟以上。常栖息于野外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

5、长颚斗蟋

与迷卡斗蟋十分相似,体型略小,而且大牙明显伸长。脸中央扁平形成一个三角区,从侧面看,脸扁平还带点倾斜微凹陷,像极了猴脸,故又被称为“猴脸蟋”。

声如“句,句,句,句(Ju)……”。鸣声不连续,一般6-7声为一顿,偶尔也有至五声为一顿的,每次鸣叫可长达几十分钟。

6、多伊棺头蟋:

体黑褐色。雄虫头顶明显向前突出,前缘弧形,黑色,边缘后方有1橙黄或赤褐色横带。整个头部形似棺材的前部。雌虫的脸也扁平,但两颊不是三角形的凸起,仅在头部呈圆形凸起。前翅盖住腹部末端,尾须较长,足黄褐色。

声如“噘噘噘,噘噘噘噘(Jue)……”,3、4声或5、6声一组,声清澈响亮。喜夜间鸣叫。

7、黄脸油葫芦(俗称北京油葫芦):

体型较大,通体褐色或黑褐色,油光锃亮。头大,圆球形。复眼上方具淡黄色眉状纹,从头部背面看,二条眉状纹呈“人”字形。颜面黄色,触角窝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具左右对称的淡色斑纹,侧板下半部淡色。栖息于地表杂草、土块、砖石间。

声如“滴吕吕吕吕”,柔美婉转,连续不断,带有颤音。喜黄昏晚上鸣叫。有“鸣虫之首”的美誉。

8、石首棺头蟋

体中等大小,褐色,有短绒毛;头部颜面呈斜截状,雄性尤其明显,后头距细长的淡色条纹,额突呈角状或圆弧状。前胸背板有绒毛;前翅斜脉2条,雄性前翅具镜膜,雌性前翅较短。

声如“志、志、志、志、志”,5声一循环,声音稍显低沉,但韵味极浓。

9、地栖类鸣虫捕虫方法:

(1)灌水法:

蟋蟀一般呆在相对隐蔽的洞穴里,听到蟋蟀的叫声,留意一下地上是否有小洞,发现蟋蟀可用草根、树枝将蟋蟀驱赶出来;如果蟋蟀跑到洞里,用草也弄不出来,就用水灌。水漫虫洞,蟋蟀只有逃出洞来。

(2)诱集法:

将涂有花生酱的诱集瓶放在落叶较多的地方或枯草间,用细土洒在瓶口边上伪装。将诱集放好后用小红旗做标记,待晚上回去时或者第二天来取。

(3)虫罩或扣网捕虫:

蟋蟀被光照后会有短暂的停顿,利用这个时间用虫罩或扣网扣住蟋蟀。取虫时要倾斜扣网,用手堵住开口处,将虫赶至网上,这时将网口用手罩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7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