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生活环境 >> 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有哪些
玉,石之美者,自古以来即为中华民族所珍重并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价值。千百年来,中国人将对自然界和生活中之鸟兽草木的细致观察与认识,融入文化意义与时代趣味,通过玉这种珍罕的天然材质,千磨万琢,创造出种类繁多、意趣盎然的动植物题材玉器。1月28日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的“‘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精选商代至民国初年历代动植物题材玉器余件,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高超卓绝的玉雕工艺。
龙飞凤舞龙与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神话动物,自古以来即被视为统治者最高权力和神秘力量的代表,也被看作预示着各种美德和祥瑞降临的化身。通过玉器文化发展史,不仅可以了解龙凤形象的文化地位,也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龙凤形象的演进特点。
白玉镂雕龙纹带饰(图1),元代,长5.8厘米,宽4.7厘米,厚1.5厘米,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采用镂雕技法,将腾龙形象展示于方寸之间。
青玉乾隆御题云龙纹瓮(图2),清代,长55厘米,宽41厘米,高25厘米,颐和园博物馆藏,龙纹、云纹、水波纹,构成了飞龙出海、腾云的壮观场景。
图1
图2瑞兽灵禽兽与禽,本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两类动物,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拼搏竞争的过程中,逐渐赋予了走兽和飞禽文化的寓意和道德的力量,使其拥有了超自然的灵性,成为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内容。该单元展示玉器的瑞兽灵禽鸟元素有虎、马、鹤、貘、獬豸、狻猊、麒麟等。
黄玉狻猊(图3),清乾隆时期(-),长15厘米,宽7厘米,高8厘米,颐和园博物馆藏。狻猊呈卧姿,回首向后看,匠人将狻猊形象雕刻得活灵活现,眉毛和尾部外卷,尾部、颈部用细密的阴线纹表现出了毛流感,十分可爱。
图3家豢天养唐宋以后,中国玉文化逐渐走向世俗化和写实性,客观反映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动物形象的玉器大行其道。天养之蝶燕鱼虫,家豢之鸡犬鹅猫,品类万端,皆可为器,原有威猛神性的狮虎熊貔也开始变得温顺可玩。
青玉卧牛(图4),清乾隆时期,长58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颐和园博物馆藏。此件卧牛玉质盈润,卧牛躯体细部雕琢细致,体现了牛的强壮和卧地休息的愉悦。
图4嘉木良卉松柏常青,花开富贵,君子居竹,高士倚梅。人们将植物文化与玉器雕刻相结合,创造出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类玉雕作品。特别是明清以来,玉器的实用性与陈设性进一步增强,在玉文房器、山子、插屏等器型上适宜开展雕刻植物类题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青金石御题翠云岩山景(图5),清乾隆时期,长14.2厘米,宽5.3厘米,高16厘米,颐和园博物馆藏。以青金石雕刻出翠云岩山景,树木、花草、山石雕刻细致,综合运用深浅浮雕,极具立体感,青金石右上一处“岩壁”上还有刻有御题诗。
图5时蔬佳果五谷丰登,节令时鲜。琢玉为果为实,可配、可赏、可玩,造型丰富,寓意美满。石榴、莲蓬等常常象征多子多福;葫芦、佛手、仙桃等代表福寿绵长。灵巧生动的蔬果形象玉器直到今天也被人们喜爱与崇尚。
红珊瑚蝈蝈白菜花插(图6),清光绪时期(-),长13.5厘米,宽5厘米,高18厘米,颐和园博物馆藏。花插器体部分以红珊瑚来表现新鲜的白菜,白菜纹络刻画清晰,白菜叶顶部向外伸展,两只蝈蝈伏在叶子上,花插中空。设计巧妙、雕刻精美。
图6动植物题材玉器,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彩内容,反映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尊崇美德、追求幸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益求精、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以及丰沛卓越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展览致敬与赓续“君子比德于玉”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展览将持续到4月10日。
编辑:卢阳邓生涛
复审:冯朝晖
终审:崔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