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葫芦器这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式样繁多造型优美的模制葫芦器大多为摆件,即摆在厅堂、书房中作观赏之用,偶有兼具实用者,如葫芦笔筒。数量最大的实用性葫芦器是鸣虫葫芦,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蝈蝈葫芦或蟋蟀葫芦。早在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宫中兴养虫听叫的习俗,用来畜养冬季鸣虫的葫芦器也颇为流行。乾隆皇帝有一首《咏络纬》的诗,序云:“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他说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时,就学习民间的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让园丁在暖室中培育蝈蝈,每当宫中宴会,就将养蝈蝈的“绣笼”置于宴侧,以蝈蝈的鸣声为大家助兴,这个习惯一直在宫中流传下来。这里说的“绣笼”就是指放在锦套中的蝈蝈葫芦。宫中专有种植模制葫芦的基地,造办处有人专事模具的制作,皇帝甚至亲自参与蝈蝈葫芦式样的设计和加工,所产称为“官模子”,而全国各地民间所出称为“私模子”。传世的清宫官模葫芦价格昂贵,近年拍卖会上出现的极品动辄数十万元,是近年收藏家的新宠。根据存世官模葫芦及出土葫芦残模的研究,可以综合出官模葫芦有如下特点:一、官模子多是蝈蝈葫芦,器形优美,最多的是鸡心形,其他还有柳叶形、烧酒壶形、漱口盂形等。纹饰图案丰富多样,有人物、花鸟、诗文、神话传说、吉祥图案等,充满文人审美趣味。二、官模所用的葫芦是经过专门培植的品种,皮质坚实干净,细腻滑润,自然变色快,往往稍加盘玩,即色若蒸栗,光彩四溢;然其内瓤却又特别糠松,有“钢骨瓠”的美称,以之养虫,不但保温效果好,且音色纯净自然。三、官模子为清宫造办处负责设计制模,或将画好的式样派送至全国各地最好的工匠那里,故技术力量最为强大,葫芦大小适中,又符合声学原理,径粗大都在6~7厘米,容易“出叫”。宫廷匠人继承了模制葫芦的传统技术,又从审美角度综合借鉴了绘画、瓷器、漆器等工艺品造型、纹饰等,可以说是“集众美于一身”,表现出令人惊艳的审美效果。优雅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再加上讲究科学性,用以养虫的共鸣效果好,故官模葫芦一出现,就成为宫中帝王皇族的心爱之物,更是民间鸣虫爱好者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美器,故其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远远高于私模子。由于官模子声名显赫,故从清代中晚期开始,民间的葫芦艺人就开始模仿官模子的造型与纹饰,其中安肃(今河北徐水,或说安新)仿官模较多,也有少数品种仿制较精者,如笸箩纹鸡心蝈蝈葫芦。但由于民间的技术力量与葫芦品种都无法与宫廷相比,虽在器型上差可近之,但在文饰的设计上雅俗之别仍然非常明显,模子雕刻的精细与葫芦撞模的清晰度较差,故比较容易分辨。近些年来,随着葫芦器工艺在民间的恢复与发展,制作技术、材料及葫芦品种的改良,都有了崭新的提高,仿制官模的水平也愈来愈高,不但几可以假乱真,有的无论设计还是做工,其精美程度甚至超越了清宫制品。其中天津孙肇明先生仿制官模鸣虫葫芦上用力最勤,成绩斐然。他严格遵循着“仿古像古”原则,工艺上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又保持着古老的瓦模套制,既传承了官模葫芦的器形小巧玲珑、文饰典雅大气的宫廷风格,又兼有民间艺术的粗犷气息,取得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市场口碑甚佳。(作者:孟昭连,单位为南开大学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