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郑超实习生徐冉/文记者邓万里/图一捧红泥值千金,一个葫芦藏乾坤,一幅剪纸成流行……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却被传统手艺人玩得炉火纯青,当传统遇到时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此前夕,河南商报记者将镜头对准三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听他们讲述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与魅力。一公斤泥价值三十万,“60后”泥塑大师4年前开始接触直播取一块拳头大小的红泥,揉捏碾压成一张“泥饼”,用一把竹刀推拉压刮,半个小时之间,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跃然眼前:她穿着大棉袄,咧着嘴正在捉小鸡,充满童心和童趣。赵恩民和他的泥塑作品。“做泥塑,不能急躁,心一躁,手就发热,泥就会干得很快。”在赵恩民手里,红泥仿佛沾上了灵气,妥帖地停留在合适的位置,多一寸显得累赘,少一寸又显得单薄。58岁的赵恩民,头发已花白,常年捏泥的手,也变得有种泥土色,乍一看,与普通的邻家大爷别无二致。但是,一旦推开赵恩民工作室“红泥堂”的门,如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泥人世界。村头纳鞋底的婆婆、田野上放风筝的小孩儿、骑着板凳“开火车”的淘气男孩……赵恩民尤其喜欢塑造难度很大的儿童形象,而且,他只打腹稿,不依赖图纸,直到收尾的一刻,才能看出他的妙思。赵恩民和他的泥塑作品。从9岁开始捏泥人,赵恩民玩了大半辈子泥巴,斩获了众多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重磅奖项。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获奖经历,当属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美术大师展“天工艺苑-百花杯”比赛。凭借刻画五个小孩儿开火车的《那年那月》,他一举获得中国第一个泥塑金奖。“获奖时,现场有人出30万想买走,当时中国美术馆已经确定要收藏,这咋能卖?”从那以后,“一公斤泥值30万”的故事便流传开来,赵恩民也被这个出价深深震撼,“我第一次这么直接地意识到,泥塑的受欢迎程度,远超过我的想象。”名气越来越大,赵恩民深感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他开展授徒传艺的教学事业,十年如一日地扶助残疾人群体,参加各项宣传非遗的文化活动等,尤其注重泥塑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赵恩民和他的泥塑作品。为了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早在4年前,这个“60后”便开始在App上尝试直播。“十分钟建好一座房,这是当时打出的一个口号。”赵恩民说,他一边做泥塑房子,一边介绍泥塑技艺,那场直播大概吸引了多人观看。除了直播,赵恩民还非常注重年轻传承团队的打造。“我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老手艺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我也需要跟着时代奔跑。”赵恩民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开始创作一些动漫人物形象的泥塑,还有一些手办产品,用他的话说,这些新鲜事物还挺“卡哇伊”。赵恩民的作品内容和创作灵感,几乎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百姓生活的场景,原汁原味,活灵活现,看赵恩民的泥塑,能够迅速“入戏”,思绪被拉进泥塑场景中,每个人物逼真生动的神态,让观者不由自主地嘴角上扬,传递着真实而快乐的力量。近年来,赵恩民不断丰富泥塑创作题材。在疫情期间,赵恩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创作了三组泥塑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向全民抗疫致敬。赵恩民表示,接下来,将会把工作重心放在3D打印,在科技和传统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科技的确会冲击手工艺行业,但是,反过来,可以帮助老技艺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直播间观众从未突破20人,“70后”葫芦烙画传承人却直言要当“网红”“我火了可怎么办?”吹罢一曲葫芦丝,侯娜发出这样的疑问,随后觉得自己“想太多”,不好意思地笑了。侯娜是葫芦烙画的传承人,大大小小的葫芦,被她握在掌心,用电烙画笔勾勒过后,深深浅浅的烙印成字、成画,宛如一个个葫芦精灵。侯娜和她的葫芦烙画作品。(受访者供图)“葫芦烙画,就是火的温度与力度的结合。”侯娜做葫芦烙画已经有12年,除了在葫芦上作画,她还把葫芦做成葫芦丝、蝈蝈笼、扳指、水杯等,将葫芦烙画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在葫芦上作画,并不容易,稍有疏忽就会败笔。每烙一笔,都需要全神贯注,屏息凝神,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侯娜的葫芦烙画作品。(受访者供图)疫情期间,侯娜创作了一个抗疫题材的葫芦烙画。画钟南山的眼睛和眼镜时,侯娜用了三天三夜。“钟南山院士的眼睛噙着泪,透过眼镜传达出一种坚毅的神情,这是最难把握的。”累了就在沙发躺会儿,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三天三夜后,侯娜终于画完了这两个拇指大的部分。侯娜的葫芦烙画作品。(受访者供图)低调钻研,潜心创作,一直是侯娜最真实的状态。但是,今年,侯娜却决定和网络传媒公司签约,直言要当“网红”,这是怎么回事儿?疫情期间,侯娜的线下实体店暂时关门,线下教学工作也无法开展。在此情况下,侯娜鼓捣起了直播。对直播一窍不通的她,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恶补薇娅、李佳琦、李子柒的故事,看别人如何直播,学习直播技巧,购买直播器材,花至少两个小时备课……侯娜在工作室开辟出一个直播间,她穿着旗袍,向大家展示葫芦烙画的制作过程,和其他主播PK,期待受到更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