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北京的玩艺儿,哪一个老北京没有美好的回忆!哪一个老北京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呢!什么抖空竹的、卖兔爷的、卖鬃人的、卖刀马的,什么养蝈蝈的、养鸟的、养鸽子的、斗蛐蛐的,样样齐全,应有尽有。过去,孩子的玩艺儿有多少?哪个男孩儿不会糊屁帘儿,不会抖空竹;哪个女孩不会跳皮筋儿,不会玩羊拐……儿时的玩艺儿给孩子们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啊!于润琦先生编著了《老北京的玩艺儿》这本书,将老北京三四十种老玩艺儿尽收其中,图文并茂,一种玩艺儿配几张老照片,几百文字说明,主要介绍该玩艺儿的起源、发展、流行,以及玩法和乐趣所在。日前,于润琦先生携此书来到角图图书馆,举办了“老北京的玩艺儿”专场讲座。《老北京的玩艺儿》一书作者于润琦先生讲座现场我们从于先生的讲座中选取一些在现代生活中几近消失的玩艺儿,介绍给读者,满足年轻人对老玩艺儿的好奇心,唤起老北京人对其难以割舍的情怀。◆拉洋片又称“西洋景”,是老北京的一种娱乐方式。拉洋片始于清朝末年,其道具和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外形是一个大木箱子,里面有个转轮,绘有各式各样内容的画片是通过绳索和转轮连在一起。箱子的外面有四到六个圆孔,孔内装有凸透镜,观众通过凸透镜可以看见箱里的画片。箱子外侧装有锣、鼓、镲三种打击乐器。表演者通过一根绳子用手脚控制这三种乐器。表演者一边演唱,一边用手脚控制打击乐器,适时地加以伴奏,起到配乐配音的效果。◆拍洋画洋画,本是英国、美国烟草公司包装在香烟盒内的宣传画片,它和香烟一起销售,可以单独拿来欣赏。不知何时,却成了老北京小孩儿们喜爱的玩艺儿。商家看中商机,把洋画单独批量生产,它不再与香烟同时销售。一般印行的洋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张的,又有大小之分,另一种是大联张,常见的有三十六张、七十二张的,图案更加丰富多彩,有外国的山水人物,有适合中国口味的《三侠五义》《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洋画的场地一般在大门道里或的台阶上,砖石地表面平滑易于玩耍。拍法,用平伸的一只手掌相对并拢,用力向地猛拍,靠掌内侧口瞬间冲出的气流,使洋画翻转。一般以两三个人为宜,每一次约定每人出十张或二十张不等,出好的洋画,画面微弯曲朝下摞好,划拳决定谁先谁后,谁翻转过来的洋画数量多,谁就是赢家。◆耍咕丢丢古代称木偶戏为傀儡戏,传说源于汉代。据说三国时代的马钧制作的傀儡,能表演各种技艺,至宋代已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等称谓。元明清以来,北京多有傀儡戏表演,直到近代才改称为木偶戏。在北京胡同里出现的则为“布袋”戏,老北京人称之为耍咕丢丢。走街串巷的表演艺人用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小戏楼,一头挑着装道具的圆笼。艺人口里含一个小铁哨,吹起来发出“咕丢丢、咕丢丢”的声音,耍咕丢丢因声得名。耍咕丢丢的戏楼并不大,只有二尺来宽,二尺高,做成戏楼状。面对观众的一面是敞开的,有幕帘,像舞台一样。戏楼四下边垂有蓝布帘罩,背后的帘是双开的,便于表演者出入。这个戏楼一用扁担支起,就有一人多高了,人钻在里面进行表演。表演者是多面手,既能表演木偶,还会唱曲,根据剧中的人物情节演唱各种曲调。◆兔儿爷兔儿爷原是祭月活动中供奉的神仙,每年祭月,小儿跪拜,求得吉祥如意、健康平安。至明清时期,兔儿爷衍化为儿童玩具。中秋节前夕,老北京家家户户会在皎洁的月光下供奉兔儿爷——那位在月光中倒了几千年药的“玉兔儿”。过去北京春秋季多发瘟疫,老北京人认为捣药的玉兔儿能保佑人间太平,所以有了供奉玉兔儿的习俗,“爷”是对供奉者的一种尊称。老北京的孩子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玩具,泥塑的玩具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泥娃娃、泥公鸡、泥响猫、泥果果、泥饽饽,别看这些玩具简单古朴,却是小商贩和货郎走街串巷的畅销品,其中兔儿爷最走俏。◆捏面人老北京人的面人主料是江米面,所以又叫捏江米人,当然还要掺和其他颜色。凭着捏面人师傅的手艺,可以制作出各式人物及花鸟鱼虫等观赏品。据说这种技艺是受战国时期的“俑”和汉代木偶的影响而来。北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街头胡同里常有捏面人的,尤其是隆福寺、护国寺、东岳庙的庙会上,更是捏面人艺人大显身手的所在。他们当场制作,身手不凡,三五分钟,孙悟空、猪八戒背小媳妇儿、大公鸡……一件件鲜活的作品就完成了。◆鬃人儿老北京的鬃人儿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它颇受京剧、皮影戏的影响。最早的鬃人儿材料是由各种彩纸、秸秆和胶泥制成的。鬃人儿小的有五六厘米,大的约二十厘米。鬃人儿的头是胶泥脱胎,面部按京剧脸谱勾画,身躯部分用彩色纸扎糊,绘以戏装纹样。鬃人儿的奥妙是在人物的胶泥座上粘牢一圈鬃毛,必须要猪鬃,把鬃人儿放在铜盘里,敲击盘子,借着鬃毛的弹性,人物便会舞动起来。粘有鬃毛的锥形底座,是整个鬃人儿的重心,任你怎么敲击铜盘,鬃人儿都会自由舒展地舞动,不会轻易倒下。◆磕泥饽饽小时候还有一种玩艺儿令人难忘,就是磕泥饽饽。磕泥饽饽是慢功细活,要静下心来,细致操作。兔儿爷兔儿奶奶的模子《三国》人物模子一般小孩儿都喜欢动土玩泥,用黄胶泥制成小玩艺儿,捏个小鸡、小兔什么的。有的大人为了使孩子安心静性,会给孩子买些泥模子,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出更精美的玩艺儿来。卖泥饽饽的小摊孩子们会把卖泥饽饽的卖主团团围住,买自己需要的模子。模子是用黄黏土烧制而成的,各种各样——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小狗、小熊、小耗子……先把和好的胶泥放在模子里,经过个把小时,才能刻出泥饽饽。然后把它们放在阴凉处风干,三四天后,就可以在手中把玩了。◆吹糖人儿吹糖人儿的人担一副挑子,一头儿是一个圆筒(即圆笼),圆笼上边是一个货架,另一头儿是一个木箱子,内存木炭等零碎什物。圆笼里用火烘着一个小铁锅,锅中是温的麦芽糖,货架上摆着吹捏好的小鸟、小鸡、小白兔、小猴子等小动物。吹糖人的会应顾客的要求,现场吹制。“我要一个小兔子。”吹者便从特制的糖糊中捏出一小团儿,略抻揉,让糖稀中充些空气,然后把它放在椭圆形的两片雕刻的木模中,把一头抻细,并把细的一头含在嘴边,与嘴里的麦秆粘接,轻轻地往里吹气,糖团就会慢慢鼓起,充满木膜,随后打开木模,再捏出长耳朵、小嘴巴,一会儿小兔子就完成了。然后再涂少许颜色,红眼睛、红嘴唇,小兔子更神气了。糖人特别易碎,不小心会碰掉个耳朵鼻子什么的。屋里的温度过热,糖人也会萎缩。冬天是卖糖人儿的最好时候。还有一种糖画,需要把糖用勺熬化后,倾斜慢流,让糖稀流在光滑的木板上。以糖稀为画笔,线不断,势不停,粗细有别,极有分寸,一朵花、一只羊、一只鸟,一个人物便活现出来,趁糖稀未干之际,赶快粘上一根竹签,几分钟后,就可以把糖画拿起来。◆噗噗噔儿过去的庙会上常有一种玩艺儿销售,它叫噗噗噔儿。噗噗噔儿还真有年头了,明代就有记载。现代制作的“噗噗噔儿”它由玻璃吹制而成,嘴儿细长(约五六寸),外形像个单葫芦,其底极薄,对其一吹一吸,底儿则是一凸一凹,就会发出“噗噔噗噔”的声音。噗噗噔儿与玻璃的普及有关,随玻璃器皿的普及而衍生出的这种副产品,成为老北京风光一时的玩艺儿。由于它极易破碎,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现在早已见不着这玩艺儿了。◆毛猴儿相传道光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账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拿给师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再后来,中药铺老板从中看出生意来,把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几味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猴料。家长买猴料给小孩粘猴玩,渐渐成了逢年过节的一个传统。◆抽陀螺明清时,抽陀螺是北京冬春季一种普遍流行的儿童玩艺儿。北京有段童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陀螺用木料做成圆锥柱形,一般五厘米高,直径四厘米左右,锥底安嵌一个小钢珠,顶上画个红黄蓝绿色,旋转起来十分好看。北京小小子抽陀螺风盛,大概与蒙满民族骑射之习有关。大人骑马驰骋,小孩儿则拿马鞭玩耍,庭院胡同里不便骑马,挥舞马鞭也很风光,抽陀螺可能因此应运而生。◆抖空竹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还有出土的文物,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年以上。从前,老北京的男孩儿几乎都会抖空竹。过去空竹成本低,块儿八毛的就能买一个,小伙伴一示范,没几回就学会了。抖空中最难的技术是扔高。所谓扔高,就是在空竹抖的最响时,把空竹用力抛向空中,高者能达十几米,等空竹降落至头顶高时,再用抖绳把空竹接住,继续抖动。扔接可连续多次,每一次都会赢得阵阵叫好声。空竹摊角楼图书馆常年举办北京民间工艺制作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民俗工艺品,在那些不见经传的老玩艺儿里,去体会老北京的魂儿!画糖画做花灯制作“叫虎”制作皮影做完了“鬃人”台上比一比绘画风筝一只小毛猴和家长一起做毽子兔儿爷制作体验自己做的风车转得格外响小伙伴一起抖空竹吧文/马宁根据于润琦讲座内容整理图/黄雅虎姜玥张蕾杨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