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生活环境 >> 聊城雕刻葫芦的雕刻技艺
聊城人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先是于夏秋之季,将蝈蝈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皮或细竹片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让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秋去冬来,将蝈蝈放进葫芦里,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时,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蝈蝈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却是别有一番情趣。因此,种植、制作、销售蝈蝈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阎寺、梁水镇、堂邑乡镇一带,如陈庄、郎庄、大杨庄、赵李王、拐李王、小赵庄、王辛、八刘、李石庄、小刘庄、王家庙等。在众多的制作葫芦工匠中,尤以清朝末年雕刻艺人程升堂、陈金语、杨印台最为著名。特别是堪称葫芦王的郎发敏(外号五和尚)削刻的蝈蝈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称为佳品,每只售价1块银元,有时高达3块银元以上,售价很高,但仍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名扬千里。其佳作有“八卦图”、“龙”等,培受推崇。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葫芦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三打祝家庄”、“八仙过海”、“断桥”、“戏剧人物”、“绣球葫芦”等。特别是“仿古宫灯”葫芦,雕刻得更为精美。先将圆形的葫芦加工着色,上面画一株傲雪的腊梅和几片飘洒的雪花制作成灯,然后选用优质黄杨木料雕刻出一只衔宫灯展翅欲飞的凤凰,人工的造型美与葫芦的天然形态浑然一体,给人以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葫芦蝈蝈”则另有一种风格,它是由一只黄绿色葫芦和上面扒着的两只绿色蝈蝈组成,其中一只蝈蝈后腿紧蹬,随时准备一跃而起,颇有一触即发之势;另一只仿佛刚从葫芦中爬出,正在左顾右盼地发出“蝈蝈”的叫声,葫芦与蝈蝈相映成趣,富有田园风味和乡间生活气息,配制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性龙边,整个作品雍容大方,光彩照人。
技法东昌葫芦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大体分三种:一是“上等葫芦”。选料精良,精工细刻,图案主要是人物、山水;二是“中等葫芦”。用料稍次,多刻花鸟、鱼虫、走兽;三是“花葫芦”。将葫芦染成红色后,以粗犷遒劲的刀法,刻各类花纹。
东昌雕刻葫芦的制作基本上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将成熟的葫芦摘下来,放在锅中煮,然后堆放在一起使其发酵,以去掉表层青皮,使葫芦颜色变黄。第二道工序在葫芦上面雕刻各种图案。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刻”或“片”,都只是在葫芦表面上做文章,东昌葫芦雕刻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先用锅底灰或麦秸灰同棉油或豆油搅拌均匀,加入色料,深抹在雕有图案的葫芦上,最后用布把葫芦表面的灰擦拭干净,留在图案凹槽的油灰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东昌葫芦雕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人物雕刻的取材多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的,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其中最多的是戏葫芦,表现当时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如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墙头记、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地方名人;有“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排版
葫社ihushe
版权说明: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欢迎转载请标注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