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蝈蝈视频带你走进口袋精灵的世界。
童年,每逢暑假,在窗口挂一个竹编的小笼子,养一只绿油油的蝈蝈,听着它振翅鸣叫,边做暑假作业的情形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养蝈蝈,明代,蝈蝈从宫廷走到民间,养蝈蝈成为上流社会的象征。到了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古时候有钱人喜欢养冬虫,管蝈蝈叫百日虫,顾名思义,三个月的寿命。夏天的虫子在冬天养,这和夏天喝冰镇酸梅汤一个道理,有钱任性呗。蝈蝈先后共蜕七次皮,到最后一次(即第七次)蜕皮才会叫,第七次蜕皮后一周左右开始叫一两声,以后逐渐增多,一个月左右是叫的高峰期。新蝈蝈上市后,虫友纷至沓来,根据自己的经验挑选未开叫的蝈蝈回家养,开叫后如果声音洪亮低沉(顶级蝈蝈的叫声类似青蛙的叫声)就等于买到宝了,一只顶级蝈蝈卖个四五千元不在话下。央视名嘴赵忠祥曾以大洋买走过一只顶级蝈蝈。更有甚者将蝈蝈的身价炒到几万元一只。挑蝈蝈是一门学问
挑选蝈蝈有很多窍门。成年蝈蝈根据颜色、体形,大约分为四个品种:青色的叫做“山青”,在它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蜡制品似的鲜艳、清亮;
(山青蝈蝈)
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叫做“铁蝈蝈”;
(铁蝈蝈)
类似枯草颜色的叫做“草白”;
(草白蝈蝈)
另一种纯绿色的叫做“绿蝈蝈”。
(绿蝈蝈)
挑选蝈蝈首先看个头,大优于小。再选翅长、翅宽、翅厚者。蝈蝈的“项”要高,否则叫时膀打不开,打不开则声不好;须、爪力求齐全;蓝脸、粉肚、紫膀筋的最好。好蝈蝈一般是元宝肚形,肚子大小适中的为佳,因为体形大,背部宽的蝈蝈身体健壮,寿命长,腹部瘦小的则寿命短。但肚子过大则性懒而少鸣叫,外形也不美观。玩虫的行家把蝈蝈的翅膀分为三等:“短翅”、“长翅”、“超长翅”。把蝈蝈的叫声也分为三个等级:“脆叫”、“亮叫”、“老憨子”。北方的玩虫者大多喜欢褐黑色的“铁蝈蝈”,以其色深、鸣叫声厚重、洪亮而著称。南方的玩虫者则喜欢绿色的蝈蝈,也叫绿哥、翠哥,颜色碧绿、鸣声清脆嘹亮,既好看又好听。蝈蝈怎么喂养喂蝈蝈的食物以毛豆为最好,其他如各种蔬菜的叶子、各种瓜果的小颗粒它都能吃。它是杂食性昆虫,饭粒、面包屑、豆类小颗粒无所不食。不过,为了使它体质强健些,能发出响亮些的鸣声,刚买来尚未开叫的这一周,最好能喂些动物性饲料,比如面包虫之类养分较高的食物,可以延长其生存的时间。(正在啃食面包虫)
开叫后基本上就以毛豆为主,偶尔换个胡萝卜。毛豆隔天喂半颗就足够了。
(正在吃吃胡萝卜)
遛蝈蝈
蝈蝈是一种很爱干净的昆虫,所以蝈蝈还可以遛,遛蝈蝈不是让你栓根绳子像遛狗一样扫大街,而是找一块干净的湿毛巾把蝈蝈放在上面,在它来回踱步时把脚上的污垢擦干净,同时它还会用前爪捋过顶上的触须,用嘴把它吸吮干净。(蝈蝈正在清理它的前肢)
神奇的点药术
蝈蝈的鸣声良莠不齐,于是产生了一门叫做“点药”的手艺,用朱砂、铜渣和松香调成的秘药点在翅膀上,鸣声便发生变化,音色更为宽厚动听。聊聊清朝那些事
Tips晚清时候,北京有个著名的油葫芦市,放在现在就是花鸟市场了吧。市场上常有担大纸箱(柜)走街串巷定点摆摊的人,称为“油葫芦挑子”。在北京的各大庙,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市,逢五白塔寺,逢七逢八护国寺,逢九逢十隆福寺等各日庙会,都有“油葫芦挑子”的身影。在北京,还有些地点经常有固定的“油葫芦挑子”,比如菜市口东北角处(即年前的菜市口商场南门一带)路北,隆福寺东街路南,天桥鸟市一带,也都有“油葫芦挑子”。挑子是用纸糊的,外观为大白纸箱子或柜子形状,一面中间有小门。纸箱内分上下两层,下层放炭火盆,加热来给虫子保温;上层摆满虫罐,比较好的蝈蝈和油葫芦放入“一品夫人盖”的墨底小瓦罐内,一般品相的则放入小山罐(即小釉罐)内,上下两个一捆,挤满纸箱上层。如有真好的如“邪相”“大膀”“长衣”“大翅”等上品,则揣于怀中葫芦内。电影《末代皇帝》中有这样的情节:年,年仅三岁的宣统在举行登极大典,宣统在皇上万岁万万岁的高呼声中茫然不知所措,直直的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当宣统发现了大臣陈宝琛身上的蝈蝈才露出天真的笑容。宣统把蝈蝈藏在金銮宝殿的座位上面。五十九年后的年,当年的宣统身穿中山服,以平民的身份又出现在太和殿,为了证明自己曾是太和殿的主人,在小学生面前从宝座上掏出他藏的那只布满灰的,精致古朴的蝈蝈笼子。五十九年了,蝈蝈依然健在。而且,这只老蝈蝈爬出来,伸了伸腰,动了动翅膀,又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虽然这神来之笔只是作家精心描述的艺术化处理,但由此可见清廷蝈蝈热的生活写照。这是中国独有的蝈蝈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至今仍在延续。鸣谢:徐正荣先生对本文点药部分给予的技术指导
//推/荐/阅/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