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生活环境 >> 盛满旧日闲情的蝈蝈葫芦
范匏名家“李六爷”作品
此把葫芦三停均当,翻,脖,肚均美,大小适中掌中之物,色如蒸栗,乃是传世李六爷之极品也。
范匏名家“李六爷”作品
把蝈蝈放置在经过精心处理的葫芦里,玩虫者将其置于温暖的怀中,在寒冷冬日,也能听到衣下不时传来一阵阵虫鸣之声……民间蓄养鸣虫的风气,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兴盛,尤其京津地区,是玩虫爱好者的集中地,这里不但玩家众多,而且品位较高,这一点从传于后世的典雅别致的蝈蝈葫芦即可见一斑。
范匏名家“史老启”作品
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葫芦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成熟后的葫芦或雕或绘而成的器物;另一类是将形态各异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即“范制葫芦器”,蝈蝈葫芦的加工方式也不外这两种。
蝈蝈葫芦的造型,常见的有鸡心式、棒子式、柳叶式和花瓶式四种。它们既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很独特,几乎可称为人们表达审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载体。
无论戏曲人物、文学故事、神话传说还是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婚丧礼俗等,都可成为民间艺人制作蝈蝈葫芦的装饰题材。
蝈蝈葫芦的口和盖也极为讲究,一般为紫檀、红木、象牙或玳瑁所制。
蓄养蝈蝈前,还要在葫芦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加盖后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
蝈蝈葫芦的盖,高一寸到一寸五,上雕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玲珑剔透兼具透气功能。
上世界六七十年代作品
行家介绍,选购蝈蝈葫芦要着眼于“紫、润、坚、厚”四个字。蝈蝈葫芦的好品相是“玩”出来的,经过养虫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把玩摩挲,外观由黄变红、由红变紫,油润灵透,尽显古朴凝重之美。
精品蝈蝈葫芦,是极有收藏价值的。在古董文玩的拍卖专场中,一只品相好的清代蝈蝈葫芦,卖出上万元价钱是常见的事。
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只雕刻精致的清代玳瑁雕花蝈蝈葫芦,便以元成交。
据说,以葫芦蓄养鸣虫的发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为浙江嘉兴人,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
明朝灭亡后,对社会失去信心,就归隐回家种葫芦养虫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种了十余个品种的葫芦,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芦上,使其长成樽、彝等形状,世称“槜李匏尊”。
马未都写过一篇《倾听自然之声》,说“古代没有电,要听音乐只能拉真人到跟前,否则根本听不到,尤其是漫长的北方冬天更听不到。
过去皇宫里,皇上很难听到自然之声,听到的都是被人修饰过的。冬怀鸣虫,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搁在太和殿里,地上热气一烘,一万个蝈蝈在那儿鸣叫,早上皇帝来上朝,就听到‘万国(蝈)来朝’”。
虽说,把生活中的细小之事赋予政治含义,是清朝的典型特征。但天籁之音怎么说也不失为听觉享受,对置身于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现代人来说,“万国(蝈)来朝”简直可称听觉盛宴了!
冬日,若得一精美的蝈蝈葫芦在手,或玩或赏,倒也有一番自在悠闲呢。(作者:李立华)
精彩回顾:
葫芦之美美在哪里
蒙芯的工艺与价值
栖身海外的葫芦器
手捻葫芦竟藏猫腻
葫芦买新还是买旧
盆栽葫芦这样种植
文玩人信仰是什么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