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繁衍 >> 孩子的成长中不应只有作业作业作业还
前几天,带九岁的儿子农村老家,他和小表哥鹤鹤在乡间小路上骑车兜风。
鹤鹤骑车载着儿子飞奔,儿子坐在后座上一脸佩服地说:你这车骑得真6(厉害的意思)啊!鹤鹤:小意思了!(不足挂齿的意思)
两个孩子骑车疯玩的表现和对话让我想到关于孩子成长的话题。
时代的进步,让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孩子拥有很多过去孩子难以企及的东西。但也失去了很多,其中一点就是野性。
野性,不是粗俗无礼,而是一种精神品质。自由生长,坚韧,乐观,敢于尝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物质匮乏的乡村生活的孩子,成长过程是野性十足的放养。
父辈们忙于解决生存问题,无暇顾及孩子。
农村广袤的天地为那时的孩子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春天,他们爬上抽出新枝条的大楝树,捉迷藏,从一个枝丫跳往另一个枝丫;
夏天,他们在村头的大坑塘里游泳比赛,从南头游到北头;
秋天,他们在田野里捉蚂蚱,逮蝈蝈,挖红薯,然后野外“烧烤”;
冬天里,在结了厚厚冰的河面上溜冰,在野外的雪地里追逐打闹……
没有刻意的体育训练,但孩子个个身体健壮结实;
没有游乐场,没有成堆的玩具,但每个人都玩得“乐不思家”;
无需报训练营锻炼意志力,帮着大人干农活就是最好的锻炼体力和毅力的天然课堂;
虽然物质奇缺,但过年时能穿上新衣,吃上肉,就很开心,从不知道抑郁是什么……
反观今天的孩子,拥有着也失去着。
做不完的家庭作业阻挡着户外自由嬉戏玩耍的脚步;
从早到晚的课程安排,让孩子无暇去探索去体验更丰富的生活;
虚拟游戏世界的沉溺,阻隔着同伴们之间海阔天空地胡侃闲谈;
父母的过度抚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理脆弱,意志薄弱……
今天孩子的成长中太需要一点野性了。
原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曾说:
孩子有了野性之后就会勇敢,锻炼之后身体就能承受折磨。
他建议家有男孩的父母,对儿子要放养。
郑校长的话不无道理。
不仅是男孩,女孩同样需要野性地成长。
是教育的急功近利,让孩子本该拥有的野性缺失。
家长们太过看重起跑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拼命地推着孩子往前跑。
可孩子的人生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前半程的太过用力奔走,可能输掉的是整个赛程。
现在的孩子好似被圈养在笼中的鸟,吃喝有人供着,但付出的代价是无拘无束任意飞翔的自由。
孩子野性的回归,需要国家高屋建瓴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家长们集体意识的觉醒。
家长要通盘考虑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不盲目攀比,不局限于眼前。
目前国家的“双减”政策,正是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做出的重大决策。
解放孩子的希望最终是否又成了竹篮子打水,关键还是要家长惯性教育思维的改变。
可能有家长会把孩子野性的缺失归因于国家教育制度,归罪于时代发展的压力。
但我感觉更多的却是家长固有教育思维的偏见。
前天和老家一个亲戚聊天,他的女儿今年中考只考了来分,而普通高中的录取线多,差距太多。
孩子想读职业高中,学一门技术,以后靠技术吃饭。但亲戚死活不同意,感觉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不体面。
最终他拿着高额借读费让孩子去了某普通高中分校就读。
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她不能通过普通高考考上大学,或许职业院校的历练会让她找到人生自信。
但家长固有的教育思维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
这就是教育偏见。
当家长群体都是这个思维方式,就成了一股阻碍教育改革的力量,成了孩子野性成长的束缚。
为孩子的成长注入野性的力量,需要社会氛围的支持,需要家长思想的改变。
推崇自然教育的思想家卢梭曾说:“活得最精彩的人,并不是历经岁月最长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多的人。”
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条件,感受不同的生活。
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的头脑中不应仅有作业、考试和升学,他们还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看去想甚至去呐喊。
我们害怕孩子思想畸形,却通过自己的双手给孩子施压而加速了他们思想变得畸形。
文章写到这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孩子放学刚到家,书包往床上一扔,高喊着:妈,我出去和某某玩了,他们在等着我呢。
妈妈还未回应,孩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但愿我们的孩子离画面中的这一天越来越近,不会太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