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运河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画

发布时间:2023/4/9 18:13:22   
北京医院治痤疮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2/9216523.html
01:51

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组成了中国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开讲啦》邀请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画家——刘万鸣,带领我们从我国古代著名画作中探寻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印记和两千多年来大运河对中国南北方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位画家为何对大运河情有独钟

刘万鸣,年生于河北,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年11月3日,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他是国家博物馆的副馆长,他是中国著名画家,他也是在大运河边长大的孩子,挖田鼠、捉蝈蝈、和小伙伴下河游泳,这些是他儿时对大运河的记忆,也成为了他日后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他的介绍里,因为运河,儿时的生活变得鲜活生动。小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到运河游泳,可这也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每次父母都会用指甲往孩子身上划几道痕来判断孩子今日是否下水,若有下水,那划痕处就会有白线出现。因此,刘万鸣小时候经常游完泳,留有一两小时时间在河岸边玩耍,把身上水迹散掉后再回家。

他说,作为一位画家要做到“目识心记”,所以在台下第一次远远地观察了主持人几眼,便可瞬间捕捉到撒贝宁的面部特征,轻轻数笔一幅神似的速写便让主持人直呼“这就是我”。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的画家刘万鸣先生将从什么角度去讲述大运河,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平时忽略的细节,通过这一幅速写已足见功底,着实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从三幅古画解读大运河前世今生

18:27

《乾隆南巡图》

这幅画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12卷,总长度达到了多米,是画家徐扬于乾隆十六年(年)所作。这幅画为何与大运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呢?听闻,乾隆下江南乘坐了五条龙船?这是真的吗!

乾隆皇帝一路从北京到杭州,一共需要乘坐五艘不同的船只,为什么?因为大运河河道宽窄不一,水有深有浅,到不同的河段需要换乘不同的船只。这些船只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可以扬帆远航,那在逆风逆水的河段呢?《乾隆南巡图》里给出了答案,只见此时运河两岸站满了纤夫,据估算大概有三千多位纤夫拉着乾隆的龙舟沿运河前行。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在苏州停驻,对运河边的这座江南名城情有独钟,而今苏州早已变了模样,随着城市的变迁,大运河也面貌一新,来往穿梭的游船讲述着新的生活。白墙绿水、四季流转,这条孕育了苏州水乡风情的母亲河始终是这里的人们心中最大的牵挂。

《清明上河图》

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总长5.28米,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胜景,而藏在画卷里的隋唐大运河,记叙了一段怎样的文明?

大家对隋炀帝贯通开凿隋唐大运河很熟悉,可是隋唐大运河在哪能看到呢?在我们熟悉的画作《清明上河图》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这座城市与隋唐大运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当时这座城市里人们的吃穿住行都靠大运河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运来,丝绸、大米、茶叶、瓷器等等,而当时行驶在大运河上的货船结构、部件的发达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每条船的船尾都有在当时看来很发达的船舵并且有链条连接,这些结构设计保证了往来大运河上的船只能够安全平稳地行驶,让大运河真正成为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

时代更替,岁月流转,如今的隋唐大运河部分河段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河岸上的一草一木也成为弥足珍贵的文明象征。

考古挖掘证实,泗县段运河河面宽约45米,两侧的堤岸宽约5~7米,河深约4米,完全可以运载隋炀帝下扬州时那支规模浩大的船队。

《运河揽胜图》

该画收藏于扬州博物馆,由清代王素所作,描绘了邵伯码头的风俗民情,这幅画与大运河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清代画家王素所作的《运河揽胜图》,描绘了当年邵伯码头的繁荣景象。画卷中,小舟、漕船往来不绝。码头上,搬运工人肩挑背扛,装卸各种货物。街道边,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邵伯之所以成名,和大运河、船闸有关。邵伯船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东晋时代。”刘万鸣在节目中娓娓道来。

节目现场连线邵伯船闸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船闸功能和运行原理。据工作人员介绍,传统与高科技融合,古老的船闸在当今依然发挥着作用,以集装箱为标志的新型物流运输组织方式正快速成长,在智能系统加持下,轻松实现“一机在手、过闸无忧”,过闸手续一分钟完成。如今的邵伯船闸水清岸绿、船畅河美,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吃”聊到大运河

02:29

在青年代表提问互动环节,嘉宾、主持人和现场青年代表分别围绕与大运河相关的诗词、绘画、美食等进行了生动有趣的互动,让大家对于中国大运河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深刻印象。

其中,知名美食博主与嘉宾、主持人从“吃”聊大运河,我们经常吃的美食竟然是“大运河舶来品”?山东煎饼、天津煎饼果子、北京通州咯吱盒、小白鸭、北京烤鸭卷饼再加上大运河,如果把这几个元素放一起讲一个美食漂流的故事,应该怎么讲?

原来,山东煎饼当年跟随山东的船工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分别在天津、北京通州、北京城等地因地制宜,诞生了今天我们吃到的这些美食,而北京烤鸭的原材料北京填鸭更是当年南京城的小白鸭跟着大运河上的运粮船一路北上,并最终经过培育成为了北京烤鸭唯一的原材料。

刘万鸣先生更是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家乡关于大运河的美食——炖小鱼儿,运河里的鱼和咸菜丝一起在大锅里炖,锅四周贴上玉米饼子,鱼汤渗进焦黄的玉米饼,满院飘香,这是他难忘的美食,更是刘万鸣先生家乡独特的大运河美食。

注:可前往央视一套《开讲啦》观看节目完整视频

来源:综合央视网CCTV-1综合频道、运河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4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