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繁衍 >> 大开眼界井陉天长古城的寺庙不一般
天长古城的寺庙
作者:吴同庭
古代的寺院庙宇承接着教化民众的功能,通过宗教信仰,约束人们的言行,进而使封建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发展。
古城花会王会萍摄
自西汉初推行道教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南朝皇帝的带头信佛,儒释道三教经历了发展融合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面对儒释道并立的宗教信仰格局,朝廷便长期采用了共同扶植全面利用的政策。这之后,大凡县治以上的城池,都要建筑儒释道三家的寺庙。而且这也是衡量一座县城是否“达标”的主要标准之一。天长古城作为功能齐全的县府所在,至今仍然保留着文庙、显圣寺、城隍庙这些建筑,人们也就可想而知了。但千百年来历经战争创伤,风雨侵蚀,能够传承、保护下来这些建筑,在河北省已为数不多了。
文庙
文庙大殿王会萍摄
古城的文庙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井陉旧县衙西侧,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据民国《井陉县志料》载:“昔城之坎,有大成殿,自金天会(年)以来,再经缮完,碑石俱在。”文庙的正殿唐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为以后各地文庙的正殿统一了名称。旧时,庙院由南向北随地形而抬升,从棂星门牌楼起,顺次为状元桥、万世宗师牌房、戟门、圣殿、崇圣殿等单体建筑,一字形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可惜这些建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工程建设而被拆除。现存圣殿也就是大成殿,建于院内北方高台之上,座北朝南,面阔18米,进深12米。建筑为砖木结构,九级歇山式琉璃瓦顶。檐下斗拱硕大,出檐深远,雕梁画柱,富丽壮观。内部结构釆用内柱升高营造法式,前后乳袱内直接榫于金柱之上,乳袱向外延伸直接架于椽柱榫斗之上,结构新颖简便。檐柱四周实墙砌筑到顶,南面开三门。整个建筑古朴雄壮,蔚为大观。因年代久远梁架坍塌,年对大成殿进行了落架大修,重塑孔子、四配、十二哲神像。
显圣寺
显圣寺新建的下寺塔张恺弟摄
年前,佛教在古印度诞生。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并在河南洛阳兴建了第一座官办的寺院---白马寺,成为当时收藏、翻译、研究佛教的场所。随之由士阶层转向民间社会,各地的佛教场所便应用而生。古城的显圣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成的。显圣寺位于古城北关外绵蔓河畔,山青水秀,与附近的玉峰山寺、西莲寺等共为一组佛教场所。
显圣寺藏经楼张恺弟摄
显圣寺为隋开皇年间文帝下诏所建,与正定大佛寺齐名。到了宋代真宗钦赐,改显圣寺为庆成院。寺成后香火兴盛,僧侣众多,名噪一时。民国10年,北京佛教协会来井陉赈灾时,重修显圣寺,更名为陉山寺。后天台教观第44祖,香港佛教协会会长倓虚法师来此弘法,并设立教养所。陉城人霍履庸(曾任西藏佛教协会副会长)因此受教,皈依佛门,后成为一位名僧。时显圣寺殿宇辉煌,香火鼎盛,下寺塔高高耸立,二者相得益彰。由于时间久远而未修缮,寺院仅存一处大雄宝殿。近几年一些有志之士和众僧侣发起重修显圣寺,天王殿、钟鼓楼、三圣殿、药师殿、卧佛殿、藏经阁、寮房等建筑得以复建。下寺塔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洪水冲毁后,又耸立在大雄宝殿一侧。现为井陉县开放的佛教场所。
城隍庙
城隍庙古戏楼王会萍摄
城隍庙为道场,庙内供奉的城隍为城市守护神,唐、宋以来渐次升格,不仅守城池保平安,而且司当地水旱,管冥间事物,甚至士人的科目挂籍也过问,所以旧时香火十分兴盛,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极为重要。古城的城隍庙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城内大街北侧,文庙之西,东为马王庙,西为八腊庙。该庙重建于明洪武年初,自南向北依次为八字墙、照壁、牌房、钟鼓二楼、戏楼、正殿、东西配司、寝宫共计52间建筑。正殿五楹座北朝南,斗拱飞檐,悬山式琉璃瓦顶。东西配殿对称建筑皆树廊柱。戏楼建于砖石台阶之上,四角白象攒尖歇山式瓦顶,砖木结构,造型新颖别致,素有“华北第一戏楼”之美称。
城隍庙古戏楼正面刘国亮摄
相传,负责戏楼施工的匠人画了多幅戏楼的设计图案,都不能让县太爷满意,闷郁中便到集市转悠。忽见一老者手提一个蝈蝈笼子在叫卖,匠人上前仔细观看,简直就是一个戏楼的模型,而且别具一格。匠人大喜过望,便要买下这一笼子,比照设计戏楼图案。老者闻后分文不取以此相送,当匠人拜谢时,已不见老者踪影。人们便传说,此乃鲁班爷显圣点化匠人后,而设计建成这座巍峨的九脊穿堂戏楼。年以来庙内的主建筑全部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主殿城隍塑像威武森严,面涂赤金,两旁分列判官、无常、牛头、马面,一套完整的间官府正衙气派。配殿各路神仙的塑像也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天长古城现存的寺庙除了这三座主要建筑外,还有文昌祠、观音阁、龙王庙、崔府君庙、东岳庙等民间修建的寺庙,形成了儒释道三家活动场所共存的格局,并形成了各自固定的祭祀时间,固定的庙会。因庙会都有商贸集市活动,杂耍文艺表演,所以每每于此都是天长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