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瞿家港,你虽退运,但仍灿烂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4 23:34:59   

「本文来源:东方城乡报」

瞿家港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是一条历史老河道。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名志(年12月第一版)》载:“西起横沔港,东至浦东运河,流经孙桥、黄楼、城镇3乡,历史老河道,因姓得名。《嘉庆松江府》载:‘自河塘港西流达横沔港’。现可通航20吨船只。”文中孙桥乡后为孙桥镇,现为张江镇孙桥社区,黄楼乡、城镇乡现均属川沙新镇,其中黄楼乡为川沙新镇黄楼社区。

□通讯员汪正刚记者康晓芳

关于河塘港

既然称河塘港,其必然是原海滩新筑海塘时挖出的河道。引文中所指的河塘港,即是北起黄家湾,南经顾路、龚路、小湾、川沙城东十一墩、六团湾等地,再经南汇(现浦东新区),沿奉贤、金山交界处,直至浙江乍浦的老护塘东侧的河塘港,全长75公里。对这条河塘港到底开挖于何时,原来有一番争议,民国版及年版《川沙县志》均认为“其始建年期,已无从确考”。

但年版《川沙县志》在第页的对“老护塘“的注中说:“南宋绍熙四年杨潜修的(古代松江称‘云间’—笔者注)在堰闸”条中有如下记载:‘旧捍海塘,西南抵海盐界,东北抵松江’(旧时称苏州河为吴松江,直至现吴淞口—笔者注),长里。光绪水道卷按:‘松沿海地唐天宝十年前隶海盐县,后属华亭(即华亭府,后为松江府——笔者注)所称旧捍海塘与今护塘界至合。’据北宋皇祐四年至至和元年(—)任华亭知县的吴及墓志铭记载:‘知秀洲华亭俱有能名……’(秀洲即今嘉兴市,现有秀洲公园保存着秀洲府风貌—笔者注)。在华亭缘海筑堤百余里,得美田万余顷,岁出谷数十万斛,民于今食其利。”

后经上海市地理、水利专家共同考证,确认该河塘港始挖于北宋皇祐四年至至和元年(至年)《上海水利志》称该河塘港东岸的护塘为“皇祐老护塘”。

文中所称河塘港,亦称老河塘港、里河塘港、内运盐港。年冬,浦东运河开挖,该河塘港水系大部毁没。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河塘港应为“护塘港”。

关于瞿家港

为何以瞿姓为港名,真正原因不详。但其东端的原川沙镇柴场村北部有瞿姓宅村,该瞿姓自清乾隆年间由南汇下沙迁居,所以瞿家港的水系从乾隆至嘉庆的近六十年时间形成应该是正确的。有可能因为有瞿姓宅村在东端而以瞿姓为港名。

瞿家港,原来是川沙县城城南至南汇横沔镇的主干河道,到年代,还能通行20吨以上船只。笔者最近与张江镇长元村三位老年朋友交流时,他们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0吨的货船的确是在瞿家港畅通无阻,不管是扬帆的、拉纤的、摇橹的。因为这瞿家港在长元村曹家村民小组穿宅而过。但是,我与界龙村的两位八旬老人聊天时,他们说,瞿家港东端好像在川南奉公路,日后,我特地去了一次川南奉公路,再去了柴场村,发现河塘港以东与瞿家港隔水相望的是车路港。而柴场村倒是在原河塘东畔,在瞿家港、车路港与河塘港的交汇处。

瞿家港两侧还联接着很多支流宅沟,湖泊众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不但运输船只忙忙碌碌;还有农家去田间劳作的小船也经瞿家港去自家田头;更多的是捕鱼捉蟹的好似竹箬一般的小船夜间干活,晨间到孙小桥头(亦称桥头,现败落,属孙桥镇发源之地)、横沔镇、川沙县城销售。后在年,川黄公路拓宽并向西延伸到周浦成周川公路,瞿家港的运输功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而瞿家港两岸的人民是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热爱家乡的。长元村的曹者禧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随同乡孙琢璋去上海协大祥工作,由于为人诚实、工作踏实、待客热情,深得孙琢璋厚爱,并升任襄理协助孙琢璋管理公司。有了一笔积蓄以后,他在家乡建了一座高六米的五开间楼房,取名协昌楼。当时轰动方圆十里,人们都称其为曹协昌宅。该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为孙小桥乡政府办公点,后又成为乡镇企业用房。目前落实政策归还曹者禧后人,但楼房已经褪去了昔日光彩。

关于胜利桥

在张江镇长元村瞿家港北岸有一个张家宅,现在在其宅东有农园路,农园路上架有瞿家港桥,而就在这座桥的西侧另有一座石桥,名叫胜利桥。这座桥之所以叫胜利桥,因为它建于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建桥的发起人是时任勉为小学校长的周治民,其父亲周寄鸿于民国八年(年)创办了勉为小学(地址在今长元村勉为村民小组)。周治民看到周边瞿家港北岸的乡民去横沔、周浦一带需要向北绕道,所以与当时的乐安镇(原称陈推官桥、陈水关桥、乐安镇,后为现孙桥镇)迴澜(现孙桥中心小学)校长商量,一方面争取乐安镇商家捐赠款项,另一方面向当地乡民集资,终于在抗战胜利后的年年底建成该石桥,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取名“胜利桥”。该桥是张江镇现存的五座石桥之一,可惜受年的“烟花”台风的暴雨影响,使南岸桥墩出现了塌陷,成了危桥。

关于界龙村

界龙村地处瞿家港中段偏东,村民居住点大多在瞿家港以南。关于界龙地名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出巡到浦东川沙西南时,突然发现川沙西南边的瞿界家港畔,祥云高照,红光满天。仔细一看,有一块长方形的氽田(北方称垛田)四面环沟,四堰如游,头在东尾在西,中间还夹有一块廿多亩的大地,活生生就如一条大龙在堰中吸水戏水,且口中含珠,呑吐如意。刘伯温见此十分震惊,回京后立即禀告朱元璋。朱元璋听罢,恕不可遏:“岂有此理!今后川沙洼(川沙地名最早称川沙洼)要出皇帝如何了得?”于是当即下旨,限时限刻在龙身的前爪处建造一座“假龙庙”,并在庙后栽种一株银杏树(浦东人称白眼树或白果树)。(上述文字引自《界龙村志》,略有修改)可惜现均已动迁拆除(即现川沙新镇妙境路、妙栏路口联华超市处——笔者注)。现界龙村是以“假龙”的谐音命名的。

界龙村是浦东的一颗村级明珠,年,界龙村党委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年—年获全国文明村、上海市五好党组织、上海市民主法治村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年底,界龙村所有土地纳入市政一号工程——外环绿化带园区,界龙村也积极参与,让全村居民生活在鸟语花香之中,加之后来的美化庭院建设,家家户户开门见绿。瞿家港南北两岸更是美不胜收,北岸“美丽界龙”四字落地开花,南岸垒石定基。

关于张江生态林

瞿家港与横沔港交汇后向东米左右,由于运输功能的完全退出,在长达三十年间没有疏浚,加上两岸有宅村,所以一度出现淤塞现象。年,结合上海沿海张江防护林和外环绿带建设(合称为张江生态林),瞿家港西端整治在此也同步进行。而从长元村横沔港路(现路牌横沔江路是错的,新中国成立前,浦东没有江可称,唯有港、浜、浦、、沟、塘等——笔者注)向东到川沙新镇栏杆村的2公里的瞿家港两岸全是水清岸绿,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令人陶醉。加之港沟交叉,渔资源十分丰富,春秋两季,瞿家港两岸及周边沟叉垂钓者众多,简直是排成行的。

进入张江防护林带,树林郁郁葱葱,晨间闻听鸟鸣,水中鸳鸯戏水,野鸭追逐,水岸鹭鸟悠哉,雉鸡躲头露尾,野八哥、野鸽子、白头翁与人们一起在小道上玩耍觅食;午间知了高歌,蛇虫出没;夜间刺猬滚球,黄鼠狼穿行,好一派生态美景。

关于竹制品

在瞿家港东端,河塘港东岸,有原江镇乡的柴场村,后调整公社规模时划给城镇公社(现为川沙新镇)管辖,柴场村现在已经动迁。柴场村历史上曾是川沙县四大竹器生产地之一,其余三地为原张桥镇的南许、北许(现长岛路荷五小区附近)两村,及高东镇的陈家墩村(现外环运河东岸)。

从物件上来说,小到关“叫咕咕”(浦东方言,即蝈蝈)的笼子,酒店里的吊升(即卖酒容器),农家洗锅的洗帚。日常用的淘米饭箩,居民买蔬菜常用的四角篮、六角篮;下面条、馄饨用的笊篱;用来饭锅上蒸菜的碗架;蒸馒头、蒸菜用的笼格。捉鱼摸蟹用的小背篓(篓,在此处浦东方言读音为:碌),筑簖用的簖篱和虾篓;呈直角形的捉黄鳝用的黄鳝篓;用来整理麦钓(秋季专用捕捉鲫鱼)的麦钓盘篮。摊晒粮食的箬垫、大团箕;储藏粮食的箩莆和栈条。筛选粮食的糠筛(后面的筛,浦东方言音为师)、用来筛选蚕豆等大粒杂粮的格大(浦东方言读音为:GaDa)。各种竹椅、躺椅、竹榻,安顿小囝的童车。做圆头塌饼(圆头塌饼,即汤圆、馄饨、糕饼等点心)用的小团箕。喂养耕牛的草篮,盛放茭白等水生蔬菜的排篮(即箩筐)。挑泥、挑农家肥的扛箕。样式有三四十种,真是应有尽有。

柴场村的竹器制作始于清道光末年(年),吴炳春从外地学艺回家,在家中安上一座斩墩、依靠一把作刀(劈篾专用工具)、一把竹锯,制作排篮、扛箕、四角篮等。后有不少后生拜其为师,竹器制作在周边村里传开,一时成为致富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筑业的发展,竹匠师傅被市建公司、市区房修队招去成为扎脚手的架子工。

年代,柴场大队(村)开办竹器工场,为发展竹器品种,特地从川沙铁木竹社聘来师傅指导。可惜现在几乎失传。

瞿家港!你虽然退去了运输之功能;但历史上留下的印迹还是那样灿烂;而且现在的你,变得更加美丽!你依然滋润着两岸人民,奔向更辉煌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2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