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一位仙风鹤骨的湘潭老人,一代趋笔运墨的丹
一位仙风鹤骨的湘潭老人
一代趋笔运墨的丹青巨匠
一次年近花甲的北漂成名
一段百变纷呈的山水人生
诗书画印
腕底鬼神
老者白石
讲述大师的不老传说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年,新中国刚刚开放拍卖市场,齐白石的一幅山水册页拍了万,创下当年齐氏作品的最高价,此后近十年这一记录未被打破。直到年,这幅画再度走上拍卖市场,一下子拍了万,仅仅事隔九年,涨了将近一千万。
在北京保利年秋拍上,《山水十二条屏》以4.5亿元起拍,在近70余次的竞争中,最终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以9.亿元成交,成为目前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在当今艺术领域,齐白石的名望可以说无人能及,他在世界画坛上也是地位显赫,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仰视的光环背后,齐白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成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他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内心?《老者白石》第一集:阿芝木匠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附近,有一个叫魏公村的小区。
今天,魏公村早已成为繁华的闹市街区,而解放初期,这里还只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这片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居民区,以前其实是湖南公墓的所在地。
在小区门口,有一块大约十平方米大的空地,四周被矮松包围,旁边种着几棵北方常见的杨树。空地的北侧是一条东西朝向的马路,车来车往喧嚣不息,东南面被居民楼包围,西面则搭建了摊棚,吆喝叫卖声不断。
要不是有两块墓碑的提示,即使是住在咫尺的附近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竟然安息着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
墓地为水泥砂石修筑,没有任何雕饰,十分朴素。墓上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刻着“继室宝珠之墓”,另一块刻着六个大字,“湘潭齐白石墓”。
许多人曾无意中闯进这里,感慨唏嘘,凭吊老人。但让人们感到疑惑的是,一向清净淡泊的白石老人,为什么长眠之地却处于闹市之中?
这块墓碑为谁所立,碑文又是谁所写?
为什么碑文如此简单,没有一个后世子孙的名字,却加上了老人的出生地,湘潭二字?在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一栋普通的农舍旁,一树梅花开得正艳。这里就是齐白石曾魂牵梦绕的湘潭老家。在挑选埋骨之地时,老人曾发出“生既难还死更难”的感叹。
农舍里已经没有人居住,只剩下一位老人看守房子。房间里陈设着雕花木床、灶台等一些生活物品,齐白石就在这所农舍出生,并一直生活了近四十年。
在白石铺,老人们在说起齐白石时,常常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阿芝。齐白石的原名叫齐纯芝,直到他25岁以后,才有了白石这个名字。世人常知白石,而不知阿芝。晚年的白石老人最怀念的,却是阿芝这个最亲切的称呼。
阿芝六岁那年上了私塾,为了让他学写字,祖父给他添置了几样工具,一支崭新的毛笔,一沓描红纸。再找出家里的一块断墨,和一方裂缝的砚台,这才把笔墨纸砚凑齐了。
不过,天天练字让阿芝觉得有些腻烦,不久,他接触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画画。
这之后,阿芝开始将身边的所闻所见都拿来作画,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凡是目之所及的生物,都照样子画了下来。学堂里的孩子都喜欢阿芝的画,常常找阿芝要画。
然而,仅仅半年之后,因为家里收成不好,阿芝不得不辍学了。
齐白石爱画昆虫,他画的昆虫多达二十多种,从蝴蝶、蜻蜓、蜜蜂,到飞蛾、螳螂,甚至苍蝇、蝗虫他也画。据说他早年画的蝗虫,扔在地上,鸡群都会争相来啄食。
这是一只蝈蝈,色彩非常生动,腿上的绒毛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但实际上,这只蝈蝈在画面上还没有指甲大,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这种高超的技艺,与齐白石早期对生活的观察是分不开的。不过,齐白石这个期间的画都是照实物描绘,没有遵行什么章法,在那个条件下,他连见一幅画都很难,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学习借鉴的。
辍学后,齐白石就再也没有进过学堂。到了15岁,父亲打算让他学门手艺活,学做木匠。在做木匠期间,齐白石遇到了一本奇书。正是这本奇书,带他走进了绘画的殿堂。
齐灵根是齐白石的第十五个孙子,他的父亲是齐白石的第三子,齐良琨。齐良琨是齐氏子孙中天资最高,最能得白石老人衣钵的人。不过,齐灵根却不像父亲,他一直没有学画,他的人生经历更像极了祖父。“有一次我记得,我祖父在画画,小孩不是多事么,我就呆他旁边在那儿看。看完了以后,他到另一边坐着去了,我拿着笔也照着画了个虾。他后来一看,笑了,说,你这像什么?像水爬虫。水爬虫是南方的方言,就是水里面的爬虫。”
年,齐良琨不幸病逝,18岁的齐灵根跟随母亲,从北方回到湘潭白石铺。因担心九十高龄的白石老人承受不了丧子的悲痛,全家人隐瞒了这个消息,直到老人过世。
回到白石铺,齐灵根拾起了祖父的本行,开始学习雕花木匠,在村子里,人们常常给他讲起爷爷的故事,那时爷爷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芝木匠。
阿芝最开始学的是粗木匠,主要是盖房子时立个木架,偶尔也做些粗糙的桌椅板凳之类。一天,他跟随师傅做工回来,路上迎面走来三个做雕花的细木匠,师傅马上弓着腰让到一边,让细木匠先走。
阿芝不理解,我们也是木匠,也是木匠,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恭敬他?师傅就说了,小孩子不懂规矩,不要乱讲。我们是做大器作,是粗活,人家是小器作,会做精巧的东西,会雕花,我们做大器作的人,怎么能和做小器作的平起平坐呢?
阿芝心里不服,决心学小器作。
一年后,他转拜雕花木匠周之美为师,开始学小器作。雕花木匠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要先把图样在木头上画下来。这样,阿芝重新拾起了自己曾经爱好过的画画。
当时雕花的花样,都是千篇一律,就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之类的。阿芝就想办法换花样,雕一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牡丹芍药梅兰竹菊,飞禽走兽,草木虫鱼,还从小说插图里找一些历史故事雕出来。
有一天,阿芝无意中在一个雇主家里看到一本书,这是一本乾隆年间刻印的书,名为《芥子园画谱》。这是一本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的书。《芥子园画谱》由清代人编绘,自问世三百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都得益于这本书。书中有树谱、山石谱、人物谱、山水谱、梅兰竹菊谱,从第一笔,到画成全幅,逐步指说,浅显明了。
拿到这本书,阿芝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画很多地方都不合理,或是人物头大脚长,或是植物花肥叶瘦。
于是他把这本书借来,开始一幅幅临摹。在雕花之余,阿芝也开始帮别人画几张画。
渐渐地,他作画的名声也传了开来。白石铺的人们一提到芝木匠,都会说他画得不错。(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齐纯芝做了十几年木匠,转眼到了27岁。
如果说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他顶多只能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但这一年不一样。
这一年,他丢掉了斧头锯子,不再做木匠了。这一年,他的名字不再叫阿芝,而叫齐白石。
这都是因为一个对齐白石一生都极其重要的人出现了。
齐白石在七十高龄回忆起往事时,写过一首诗,诗中说“廿七年华始有师”。
齐白石在二十七岁这年遇到的老师,名叫胡沁园,人称寿三爷。
寿三爷姓胡,号沁园,原本是湘潭有名的绅士,能诗善画,交游甚广。很多人常去求画,但胡沁园画得并不多。一过完27岁生日,阿芝就来到一户姓赖的人家做木工。赖家人原本放了竹布在胡沁园那儿,想请他画几幅帐檐,这下子干脆取了回来,打算让阿芝画。
胡沁园也渐渐听说了芝木匠作画的名声。
这天,他恰好来到赖家,便找阿芝会一会。
胡沁园看过齐白石的画,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就问他读过书没有。
阿芝回答,只读了半年。
胡沁园问他愿不愿意再读读书,学画画。
阿芝说家里穷,读不起书,再说年纪也大了。
胡沁园就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是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为八大家之一。胡沁园要阿芝在胡家住下,跟他学画工笔花鸟草虫。因为画画要题诗,胡沁园又让阿芝跟随胡家聘请的陈少番先生学作诗。
两位老师一商量,决定给阿芝起一个名字,单名璜,因为阿芝是白石铺人,取别号白石山人。这个名字,后来慢慢叫成了齐白石。
在胡家,齐白石能观摩到胡沁园珍藏的古今字画,还常常参加胡家组织的诗会。按照老师的安排,他一边读书学画,一边卖画养家。
随着生活渐渐好转,齐白石终于扔掉斧头锯子,改行专做画匠了。
齐白石最开始是给人家描容,就是画像,一幅画像收二两银子,也不算少。
后来,他自己发明了一种画法,那时人们都是外面穿一件纱衣,里面穿袍褂,齐白石的画像可以透过纱衣看见里面袍褂的花纹。
人家都说,这是齐白石的一项绝技。这种画像就收四两银子。
齐白石的画,画得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多,他在家里墙上挂了一个字幅,写着“甑屋”两个大字,意思是终于吃得饱了。
他小时候上山放牛砍柴,常常只顾着读书,忘记了砍柴。家里没柴煮饭,祖母急得不行,说,“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不过现在,老祖母高兴地说,“我终于见着孙儿的画,却在锅里煮了!”齐白石以画闻名于世,可是在谈到自己在诗书画印上的成就时,他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诗的名气被埋没在画名中了。
齐白石只上了半年私塾,27岁才开始拜师学诗,这却造就了他不求工法,追求生动自然的朴诚之风。
32岁那年,齐白石和一帮诗友们成立了一个诗社,取名“龙山诗社”,社里共七个人,称作龙山七子,齐白石担任社长。在诗社里,大家一起谈诗论文、作画篆刻,甚至吹拉弹唱,生活十分幽雅文致。
齐白石作诗不讲究规矩,一句“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朴直生动,愣住了不少文人。一幅完整的画,一般有诗,有字,而最后盖上的印,也大有文章。印的书法、章法、刀法都十分讲究,齐白石第一次刻印,用的却是一把修脚刀。
画画要盖印。有一次,齐白石请一个篆刻名家刻印。
第一次,他拿了一方寿山石去,过几天去拿,发现没刻,这个篆刻名家说,磨磨平再来。这块石头已经很平了,可齐白石没有办法,就拿回去磨。
第二次拿去,还是没刻,那个篆刻名家说,还没平,再拿回去磨。
齐白石一生气,回去就拿了把修脚刀自己刻了。结果别人一看,都说刻得好!
齐白石刻印还有个小故事,有一次茶陵一个著名的绅士家里,请齐白石给他家的三位公子刻印。这位绅士叫谭钟麟,做过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他的大公子,就是谭延闿。
齐白石刻了十几方印章,自己觉得刻得还不错,没想到谭家三兄弟听了另外一个篆刻家的话,说这个印刻得不好,他们就把齐白石刻的字都磨掉了。
十年之后,齐白石刻印的名声大噪,谭家兄弟又找上门来,让齐白石重新补刻了印章。
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年轻时的齐白石在诗书画印上,虽然都已经小有成就,但他的视野却不宽广。35岁以前,齐白石还从来没有进过湘潭县城。他画上的山川景致,几乎都是照着古画来的,自己却没有亲眼见识过。
接下来的几年,齐白石开始走出家乡,不仅如此,他还四处远游,亲赏大好河山。他将自己这段经历称之为五出五归。
这样的游历将会给齐白石带来多大的变化?
对他的艺术创作又带来怎样的巨变?欢迎明天继续观看第二集《四十北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