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https://m.39.net/news/a_6185488.html蝈蝈属于“鸣虫”,城里人饲养蝈蝈,听其鸣叫声,寻找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蝈蝈是蝗虫中的一种,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大,翅短,不善飞行,但善跳跃,吃植物的叶子和花,也吃豆类植物的果实,对农业破坏很大,被归入“害虫”;其雄性借前翅基部摩擦发声,声音响亮、悦耳,属于“鸣虫”一类,城里人饲养蝈蝈,听其鸣叫声,寻找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尔雅义疏·释虫》:“今验一种青色善鸣者,登莱人谓之‘聒子’,济南人谓之‘聒聒’……体青色绿,此蝗虫粗短,状类蟋蟀,振羽而鸣,其声清越。”明刘桐《帝景景物略·胡家村》:“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以其声名之曰‘聒聒儿’。”“聒”是声音嘈杂的意思,到了秋天,农村的田头宅边,随处可见蝈蝈,它们集体鸣叫,声音吵闹,于是被叫做“聒聒”,又叫做“蝈蝈”。而久居城里的人希望寻找山居的感觉,单只或几只蝈蝈叫起来的声音不至于烦人,还有点“其声清越”的感觉,于是,农民把蝈蝈贩运到城里,蝈蝈成了城里人喜欢的商品,逮蝈蝈、卖蝈蝈也成了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清顾禄《清嘉录》是记录苏州和江南风俗的著作,卷九《养叫哥哥》中说:秋深笼养蝈蝈,俗呼为“叫哥哥”,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则过冬不僵。笼刳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熏风乍拂,已千筐百筥集于吴城矣。苏州和江南地区把来自北方的蝈蝈称为“叫哥哥”,它大概不会是“会叫的‘大阿哥’”,只是“蝈蝈”的吴语音读。清人有《琐寒窗·咏蝈蝈》: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算未应输与,金盆蟋蟀,枕函清夜。窗罅见低亚。簇几叶瓜华,露亭水榭。葫芦样小,若个探怀堪讶。笑虫虫、自解呼名,物微不用添《尔雅》。便蛇医、分与丹砂,总露蝉同哑。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咏“叫哥哥”词。还有一首《咏叫哥哥》诗:少小怜为客,关山万里过。樊笼甘我素,口舌让人多。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江南的叫哥哥大部分来自安徽、山东,它们被装入一种竹编的小笼子里,商贩通过长途跋涉,千里迢迢运到江南,叫哥哥反而有一种背井离乡、客死他乡的无可奈何。清末《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叫哥哥担”的配画文说:叫哥哥,虫名奇,老老少少多要叫长你。贩夫捉入篾丝笼,却把哥哥卖得钱无几。暑天越热叫越凶,一到秋凉声便噤。乃知尔是趋炎虫,不比秋虫能把人来警。“秋虫”即蟋蟀,也就是上海人所谓的“赚绩”,古人以为,蟋蟀之所以鸣叫,就是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催促家庭主妇赶快纺纱织布,准备过冬的寒衣。实际上,蝈蝈之所以不停地鸣叫,只是为了求偶而已,吴歌有“八月里来木樨(即桂花)香,叫哥哥夜夜想婆娘”,被装入竹笼里贩卖的叫哥哥全部是雄性,它们连“想婆娘”的权利也丧失了。以前,一到秋天,上海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看到卖叫哥哥的摊贩,他们挑着扁担,扁担上挂满了一只只小小的竹笼子,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叫哥哥聒耳的鸣叫声,走近后,一定能够看到,许多人拿着竹笼子,认真地挑选叫哥哥。如今,叫哥哥和其他的鸣虫摊,大多数开设在花鸟市场,偶尔也会在马路上看到卖叫哥哥的摊贩,不过,他们很少挑扁担,而是推着脚踏车,脚踏车的前前后后挂满了装有叫哥哥的小笼子,这也是一道风景线。(薛理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