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精品民宿助力脱贫致富网信静海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陈建强刘茜光明网记者贾艳如
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以前,这里靠挖山采石而生,而今,石头却成了西井峪人脱贫致富的宝贝,石头村变身网红村。
农家乐向民宿转变
石头屋、石头墙、石头路、石头巷……
这里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村里现存的、保存完好的、由石头垒砌的房屋,在核心区尚有50余户,且多为清末民初的老房屋,布局相对集中,是传统风貌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村落。在西井峪村党支部书记周维东看来,特色鲜明、保存完整是交通不便和贫穷导致的:“以前西井峪没有路,出不去,建石头屋靠就地取材。为什么这些石头院子能保存下来,就是因为穷,盖不了砖房。”
年以前,西井峪村主要靠采石运输来维持生计。年年底,村里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关闭了所有采石场。
“改变发展方式,首先想到乡村旅游。有的村民自发干起了农家院。但是属于粗放型的,一天住宿包三餐才几十块钱,发展得不太好。”周维东说起当时的情况连连摇头,“从年到年,原来30多家农家院只剩下四五家,因为不挣钱呀。”
要想富先修路。年到年,西井峪村5.4公里农村路进行提升改造,拓宽到5至7米,山路外侧做了片石挡墙,保证山路行车的安全。
90后小伙子周文龙在西井峪村土生土长,年周文龙辞掉原来的工作回到村里,把自己家的院子改造成民宿。“因为之前在公司学习了民宿的运作过程,包括帮助村民改造、运营、接待客人、网上宣传等。我家年就做农家乐,我也想把民宿做起来。从今年6月18号开始正式运营,截至目前毛利润6万左右。我非常有信心,现在我和父母、妻子一家四口人一起经营。”周文龙见证了西井峪从传统农家乐到向民宿转变的整个过程。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先后2次组织余位村民赴河南信阳郝堂村、河北承德苇塘村等自然禀赋类似的旅游专业村参观考察,带动村民转变思想。通过公司与村民合作的方式,村里先后将9户传统农家院,改造为优选农舍,每户约5到6间客房,房间虽然少了,但质量却上来了,收入也提升一大截。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村内11处闲置老宅进行设计改造,相继建成一批更高端的精品民宿项目,每院每晚售价上千元,却供不应求。
“我们村本就不大,又是历史文明村,不希望来的客人太多,否则会对村子保护带来过大压力。现在村里总共户村民,其中有43户经营民宿,不足个床位。经营民宿的家庭,最少一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六七十万元的也是有的。民宿日常入住率在70%,旺季%。”周维东说。
“石头变宝贝”引领幸福路
西井峪村的民宿行业发展起来之后,吸引了一批“新村民”,他们是前来租用村里的宅基地做民宿的个人或企业。“宅基地租出去后,村民能拿一份租金,民宿开起来,村民去打工,还能拿一份打工的钱。”周维东说。
“搞旅游还带动村里其他产业发展,尤其是农副产品流通。村里产的东西,在村里就能销售,以前只能到县城去卖。小米、纸皮核桃收获后一般一个月内就会被抢购一空,小米能卖到十块钱一斤,柴鸡蛋可以卖到十二三块一斤。有游客专门来问‘小米、核桃还有吗?’”72岁的周荣华在西井峪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说起村里的变化就停不下来,“村口形成了小集市,都是本村村民摆摊。游客们很欢迎,这些产品都是他们亲眼看着采下来的,保证新鲜,食用放心嘛。”经济发展使得村里人人都受益。年,西井峪村旅游收入超过万元,村集体收入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
除了发展特色民宿,西井峪村还根据乡风民俗,因地制宜打造了10个传统手工作坊。在漏粉坊可以观赏到蓟州人原汁原味的漏粉技艺;在传统手编坊,西井峪人会将玉米皮编成铺墩、杯垫、花篮、蝈蝈笼……不仅保证原生态,也让艺术与实用价值并存。
如今西井峪村还自主开发了井峪小米、峪栗(核桃)、核桃油等系列旅游伴手礼。通过三年的探索,该村正逐渐形成“产品结构提质、旅游业态多元、受众群体分级”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我常开玩笑说,以前落后都盖石头房,现在石头房也是一种生产力,石头院子都成宝贝啦!”周维东说。
《光明日报》(年08月31日01版)
[责编:孙宗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