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一大早我奔回民坊上而去,去买我喜爱的腊牛肉。运气不错,我买到了3斤多一整块的腱子核,那可是腊牛肉中的上品哦!赶路走到麻家什字,突然从一堆围观的人群里传来“卖蝈蝈儿,卖蝈蝈儿”的声音,接着便有一片清亮的虫鸣入耳。就在那一瞬间,我心头似乎蔓上了一片绿意,兴致盎然地扎进了人堆。
养蝈蝈儿可是我们儿时不少人的爱好。以前,麦收之后,街道上就会出现卖蝈蝈儿的小贩,他们大多是将蝈蝈儿装在秫秸或麦秸编的笼子里。这笼子的样子很花哨,有圆的、方的,还有三角的,甚至八角的。远远的就能听见蝈蝈儿清脆的叫声,这叫声会吸引了许多的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出了钱。那会蝈蝈儿的价钱倒是不高,我记忆中大概2毛钱一只吧。
这些蝈蝈儿多来自西安周边一带,个儿大且叫声清脆悦耳。买蝈蝈儿的人绝少买一只,大都买双个,一是人们有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二是两只蝈蝈儿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买回来的蝈蝈儿笼子大都挂在屋檐、门楣、窗前、院子里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打那以后,蝈蝈儿的鸣叫就成了老院落里最动听的声音,这声音能陪着人们入冬。听虫鸣,何其惬意的享受!
选蝈蝈儿有不少讲究,一是要选全须全尾、叫声悦耳的蝈蝈儿;二是要选颜色正、品相好的蝈蝈儿,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选善动爱跳的蝈蝈儿,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就越有人缘。按季节来说,这蝈蝈儿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为夏蝈蝈儿,立秋后为秋蝈蝈儿。要是碰到善养的主儿,将蝈蝈儿养到隆冬时分也没问题。听我父亲讲早年间,为了买到一只上品的蝈蝈儿,一些有钱或有身份的人会不远千里地跑到河北、山东花高价购买。
如今的西安人大多住上了楼房,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让蝈蝈儿鸣叫。一来二去,城里卖蝈蝈儿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只有在庙会和少数的花鸟市场里才偶见有卖蝈蝈儿的。我扎进人群一瞧,呵:只见几百只身材短小而大腹便便的绿色蝈蝈,被卖蝈蝈人分别关在一个个用麦杆编织成的像拳头一样大小的笼子里。货郎担被一群大人和小孩子围堵得严严实实,看稀奇的人们和叫买的人们围在蝈蝈担面前兴奋地叫着、嚷着……
人群中有不少大人和小孩在挑选着蝈蝈,有的问给蝈蝈吃什么,有的则担心蝈蝈养不活咋办,卖蝈蝈的汉子耐心解释着说蝈蝈最爱吃的是南瓜花儿,有的则说蝈蝈可能吃面包渣子或者菜叶子,那人一心想把自己的蝈蝈卖出去,就说别管吃啥只要让蝈蝈不要饿着,经常给笼子喷点水保证你的蝈蝈叫的比别人家的欢实。
听了那人的话我就有一点儿担心,偌大一个城市到那去给蝈蝈找爱吃的南瓜花儿啊。正想着,那人担上的几百只蝈蝈好像知道了自己命运似的,纷纷在笼里拼命地叫着,那叫声越发吸引了一些人,也吸引了大人和小孩的购买欲。在炎热的夏夜里,阳台上如果放一个蝈蝈笼子,全家人聆听着蝈蝈们的叫声,那岂不是给我枯燥无味的生活增加一点儿乡情野趣?5块钱一只8块钱俩,我买了两只,一只送给父亲,一只挂我自己的窗口……看到蝈蝈,我就会怀念起那满眼碧绿的山林,怀念闲花野草的芬芳和远方蓝天上的云卷云舒;会怀念起少年时到树林里粘知了,小河里逮青蛙,玉米地里捉蚂蚱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