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种类 >> 禅曰心境自造,快乐长存
快乐或者烦忧,不在于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热闹场中亦可做道场,求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自己若不气哪里来的气
一位老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大发雷霆,而且生气的时候说话很恶毒,常常无意中伤害别人。因此,她与周围的人相处都不太融洽。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也很想改,可是火气上来时,她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一次,朋友告诉她:“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为什么不去找他为你指点迷津呢?说不定他可以帮你。”她觉得有点道理,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了。
当她向高僧诉说自己的心事时,态度十分恳切,强烈地渴望能从高僧那儿得到一些启示。高僧默默地听她诉说,等她说完,就带她来到一座禅房,然后锁上门,一言不发地离去了。
这位老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得到一些启示,可是没有想到禅师却把她关在又冷又黑的禅房里。她气得直跳脚,并且破口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大师都不理睬她。老妇人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开始哀求大师放了她,可是大师仍然无动于衷,任由她自己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禅师终于听不到房间里的声音了,于是就在门外问:“你还生气吗?”
老妇人恶狠狠地回答道:“我只是生自己的气,很后悔自己听信别人的话,干吗没事找事地来到这种鬼地方找你帮忙。”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说完转身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老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被你关在这又冷又黑的禅房里吗?”
禅师有点担心地说:“其实这样会更可怕,因为你把气全部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强烈的。”于是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禅师第三次来问她的时候,老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是不能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久,老妇人主动问禅师:“大师,您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老妇人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印光大师告诫我们:“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
我们不能做一个聪明人,但至少不要去做一个愚人。把生活中不如意的一些小事看得淡一点,并能在静观中有所收益,悟得生活中的种种禅机,我们就不会活得太累,活得不开心了。
1.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愉快的人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和尚,人们都称他为智和尚。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和尚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有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给他们解释,都不可能使他们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只好随他们去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
智和尚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您是不是说,在我感到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淡一些?”
智和尚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智和尚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和尚哈哈大笑:“阿弥陀佛,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和尚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阅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人都还时时提起他。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认识别人,被别人认识,认识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将三者统一。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关键在于认识自己,弄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拥有近乎完美的人格。
2.不同的比较换来不同的心境
过去,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婿是卖草帽的,二女婿是卖伞的。一到雨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大女婿的草帽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但一到晴天,她又想起二女儿:“又没人买雨伞了。”所以,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都不开心。
一位云游和尚听说了这件事,就来开导她:“晴天,你就想想大女儿的草帽好卖了,雨天你就想想二女儿的雨伞一定生意不错。这样,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
老太太听了云游和尚的话,天天都有了笑容。
习惯于比较是人的天性,正是这种喜欢比较的天性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也造成了人的苦恼的产生。而且,人总是习惯于去看比较之后那不利的一面,所以,苦恼当然就会随即而至。
3.快乐是“比”出来的
有一位贫穷的人向禅师哭诉:“禅师,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穷人点了点头。
“那你就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吧。”
一个星期后,穷人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穷人说:“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过了几天,穷人又来诉苦。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穷人骄傲地说。
“那你就把它们都带进屋子里吧。”
从此以后,穷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穷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来找禅师,请他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穷人来看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呢!”
好与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对待生活,要有适应能力,任何人都无法拥有绝对的快乐。有时放宽心态,换个角度,会发现即使是困境也有让人欣慰和满意的一面。
4.太好了
一个小和尚在庙里待烦了,总觉得心情烦闷、忧郁,高兴不起来,就去向师父诉说了烦恼。
圆通和尚听了徒弟的抱怨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淡然,则无往而不乐。”
接着,他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村落,有个老爷,一年到头的口头禅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时一连几天下雨,村民们都为久雨不晴而大发牢骚,他也说:“太好了,这些雨若是在一天内全部下下来,岂不泛滥成灾,把村落冲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几天下,这不是值得庆幸的事吗?”
有一次,“太好了”老爷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们以为,这次他不会再说“太好了”吧?于是,都特地去探望他们。
哪知,一进门,老爷还是连说:“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不禁大为光火,问他:“老爷,你未免太过分了吧?太太患了重病,你还口口声声‘太好了’,这到底存的什么心呀?”
老爷说:“哎呀,你们有所不知。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始终是老婆照顾我,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机会好好照顾她了。”
讲完了故事,圆通和尚启发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启示吗?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遭遇,就没有什么摆脱不了的忧郁。”
世界上不存在极乐天堂,没有人能够逃脱不幸与不快,没人能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你所能做的就是端正态度,积极地去应付这些不愉快。
5.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庙,庙前有一棵老榕树。一日清晨,一小和尚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忧至极处,便丢下笤帚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小和尚满面疑惑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勤于修身悟道,但即使我学得再好,人总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都如这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随着一抔黄土化为青冢而湮没了吗?”
老和尚听后,指着老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孕育成了春天的叶,夏天的花。”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到花开。”
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有一颗不朽的年轻的心,一颗乐观的心。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园?
6.快乐用心去感受
一次,景岑禅师出去布道。傍晚时分,他看到一位孕妇背着一只竹篓走过,她的衣服破旧,脚上落满尘土,竹篓似乎很重,压得她都直不起腰来。她的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匆忙地赶路。
景岑禅师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这位妇人不堪重负,可是她的脸上却有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地奔波。但是她自己有所追寻,所以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觉到十分充实而且快乐。能微笑着对待生活的艰辛,可见她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她的心境是平和的。
看到这些,景岑禅师非常感动,心想:“世人都能这样生活,哪还会有那么多烦恼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选择精彩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感受快乐的心,这是属于你的权利,没有人能够控制或夺去。如果你能时时用心感受快乐,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都会变得容易许多。
7.小蝈蝈的佛性
禅房悟道需要清净之地,这是每个悟禅打坐之人的必然想法和要求。而在老方丈的禅房里,却有一只蝈蝈经常鸣叫不止。这一天,前来向老方丈讨教的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蝈蝈的叫声,就对老方丈说:“清净之地怎容下这小生灵扰乱,我把它捉了放到山上去。”
老方丈微笑着对这个小和尚说:“不用不用,这是我请来的颇具佛性的贵客,它为我伴读、陪我诵经,不分昼夜、永无懈怠,是我的同道、知音和良师益友,哪有捉了放到山上去的道理呢?”
小和尚以为老方丈在和自己开玩笑,但又不像,便小声地问道:“小蝈蝈也有佛性吗?”
“当然有佛性了,”老方丈特别认真地说,“事无巨细、物无大小,蝈蝈体躯尽管微小,但却耐得寂寞、清音长鸣,它是漫漫长夜的伟大歌手,更是修得道行的虫界的高僧。”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威严和卑微,只要有你的声音和作为,你就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得到相应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