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种类 >> 巨鹿贾瑞生把现代元素融入面塑艺术巨鹿发
12月15日,我县官亭镇贾庄村42岁的面塑艺术传承人贾瑞生正细心地制作着面塑。和面、上色,手中不同颜色的面团,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工具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镶上装饰,短短几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诞生于贾瑞生的指尖。
面塑,俗称“捏面人儿”,它是以面粉、糯米粉、蜂蜜等为原料,塑造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贾瑞生介绍,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南宋《东京梦华录》中也对捏面人有过描述:“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在贾瑞生的介绍下,记者深入了解这一民间艺术。
从事面塑十余年,完成作品不计其数
贾瑞生告诉记者,面塑品种可分为三大类:春节祭祀祖先用的枣花馒头、面鱼等祭祀品;祝寿用的寿桃、佛手,婚礼用的“喜”字馒头、双石榴等礼品;制作成小说、传说中的人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儿童、老者、文官、武将等形象的艺术观赏品。
贾瑞生小时候见过外婆的父亲捏面人,小巧的面人出现在贾瑞生的面前,贾瑞生只觉得可爱又神奇。此后,贾瑞生就开始跟随外婆学习捏面人技艺,后熟练掌握。
“我的面人和各地的都不一样。”贾瑞生说,他吸取了菏泽面塑、济南面塑、河北面塑、北京面人等各流派所长,自成一派。贾瑞生擅长古代题材的面塑、现代卡通面塑、现代真人塑像。同时,作品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可长期保存。
五颜六色,神态各异的面人摆在眼前,人物的喜怒哀乐、背景、服饰、器物的捏制都有特色,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从事面塑制作十余年,贾瑞生累计完成各类面塑作品不计其数。所做《关公》《寿星》《白菜蝈蝈》《美人鱼》等作品参加了年昆明民俗工艺品博览会;《西游记》系列作品等参加了济南电视台生活频道相关节目。
紧跟时代,面塑中融入卡通元素
贾瑞生介绍,面塑有专用于收藏的面塑,也有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巨鹿面塑大约出现于清朝时期,多为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等。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手捏成各种动、植物等,逐渐形成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工艺,并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面塑以简约、质朴、生动、小巧见长,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我县面塑已传承五代,贾瑞生为第四代传承人。
“面塑工艺有很多短板,比如易碎、易裂、易变质等。”凭着一腔喜爱,贾瑞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对传统面塑的材料配方进行研究,用各种面粉、蜂蜜等原料以不同比例反复试验,使面塑配方的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贾瑞生注重提升面塑的颜色,使其更为亮丽鲜艳,同时也可以长时间保存。
为更好迎合市场需求,贾瑞生制作的面塑作品,在注重传统技艺的基地上,创新融入更具时代气息的卡通元素。千姿百态、俏皮可爱的“卡通版面塑”,更令人望而生爱。
艺术传承,让更多人喜欢面塑
在贾瑞生的印象里,以前许多面塑艺人都会挑着箱子上街做面塑,走到哪,一不吆喝,二不耍嘴,板凳一搁,手起面落,自然有顾客起堆成簇。而现在,越来越少的收入让很多面塑艺人放弃这门手艺,面塑艺术的传承遇上瓶颈。
“孩子们的玩具也多了,很难把注意力放到面塑上。”贾瑞生说,根据自身的实践体会,传承者需要独特的审美能力和长期的学习过程,更要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跨界创新。在坚守过程中能够“耐得住寂寞”,才能推动这一地方民间艺术“薪火相传”。“经济效益不高,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也是面塑技艺难以传承的一个重要‘瓶颈’原因。”
但是,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面塑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塑技艺更能显示其地方文化魅力,这是它不可取代的地方。”
现在,跟着贾瑞生学习面塑的人也不少。但贾瑞生知道,学徒中能真正走上面塑道路的可能不会太多。对面塑的传承,他一直在路上。“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对面塑产生感情,让传统文化走进他们心中,走进千家万户,就是对面塑艺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贾瑞生说。
宋宝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