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文旅聊城」民俗是记录民族传承的脉络,工艺是记住这条脉络的符号。当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先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这个快节奏盛产焦虑的当下,流水线商品几乎占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在聊城的东昌府,有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坚持着非遗的传承,传承的是古老的工艺,这些工艺就像非遗世界里的守望者,把遥远的故事带进千家万户,悄无声息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东昌府,是江北水城——聊城的古称。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古老的马颊河在这里蜿蜒30多公里,充足的水源、独特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环境便于葫芦生长。关于葫芦的由来,据说是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了种子在这里种植。虽无具体的历史文献可以考证,但在历史上这里就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东昌府的葫芦表面光洁、润滑、色泽优雅,肉质肥厚,非常适宜进行雕刻加工,这也为雕刻葫芦提供了丰盈的艺术土壤。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从考证聊城种植雕刻葫芦确切的起源,但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因年事已高,便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蓄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据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就已经很流行。明清时,东昌府区商贾云集,繁盛一时。逐渐成熟地雕刻葫芦工艺,顺着运河漂到了运河沿岸的农家。近年来更是享誉海内外,年还被列为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的东昌葫芦,在被称作民间工艺品之前,葫芦雕刻是以贫苦手艺人走街串巷讨生计的方式存在并延续下来的。手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大字不识,具备的无非是灵活的头脑和对世态变迁的丰富体验,他们将取之不尽的社会题材赋予了手中的小小葫芦,使葫芦有了故事,有了个性,有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如今的东昌葫芦雕刻题材非常丰富,从传统图案到花鸟虫鱼,从山水人物到神话传说。在构图上,粗犷淳朴的风格和民间年画的工艺并重,艺术空间感极强。构图力求开合有度、繁简有序,做到了大雅至简,变化无穷。东昌雕刻葫芦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比较常见的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制作工序主要有三道:一是煮熟后发酵去皮;二是在葫芦上面雕刻;三是上色。巧妙地雕刻技艺,丰富的雕刻内容,大隐于市的非遗匠人......这些都是东昌葫芦在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目前东昌葫芦在该产业占有全国60%的惊人份额,更是每一位来到聊城的游客争相选购的东昌印记。东昌葫芦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区特色和艺术风格。大批雕刻爱好者投身这门工艺,人才济济,已经度过人才青黄不接的衰落时期。同时,还成立了多个葫芦研究基地、葫芦工艺公司等,开发出上千个新品种。除了雕刻,还有烙画葫芦、押画葫芦、彩绘葫芦、漆绘葫芦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前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