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见到一句谚语,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确实如此,蚂蚱、蝗虫等昆虫的寿命通常只有一年,经历了春夏的生长与喧闹,秋天的繁殖季节过后,曾被指“生命力顽强”的蚂蚱一个个都将终结生命,离开这个世界。秋后繁殖期的蝗虫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蚂蚱的“近亲”,蝈蝈。自古以来,人们都极其讨厌蚂蚱和蝗虫,因为它们对庄稼的破坏力超级大,每闹蝗灾,有它们路过的地方变寸草不生。而蝈蝈则完全不同,蝈蝈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被当作宠物一样,甚至有专门的饲养售卖者。在当代社会,仍然有饲养蝈蝈作为宠物的,并且开设有养殖场,一直蝈蝈的身价颇高,居然有几元到几千元不等。蝈蝈一直都被当作宠物对待,并且它的历史寓意也颇为独特,历来都象征着“多子多福”。蝈蝈在商周时期被称作“螽(zhōng)斯”,因其长相和蝗虫相似,当时人们将它们视作一物。虽然“螽斯”对庄稼危害极大,经常会跟农民带来灾害,但当时的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深恶痛绝,反而为它们吟唱诗歌,视为美好的事物。螽斯《诗经·螽斯》先秦·佚名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注释螽(zhōng)斯:俗称蝈蝈,跟蝗虫长相相似,鸣叫声尖锐清脆,杂食性,兼食部分昆虫。诜(shēn)诜:众多的样子。振振:盛多的样子。薨(hōng)薨:很多虫飞的声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年间的从民间到帝王的各类诗歌。《螽斯》是“国风”之中比较独特的一首诗,它描写的是一种独特的昆虫,蝈蝈。全篇采用重叠的修辞,始终抓住主角“螽斯羽”,以“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蛰蛰”此六个叠词,突显蝈蝈数量众多,繁殖能力强的特点,以如此多的词语来形容“螽斯”,充分表达出对其赞美之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论“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这六个叠词,整齐形象又生动,具有很强的韵味和音乐性,并且逐步递进,表达出多重效果:一是表达多子多福的愿望;二是突出对国家昌盛的祝福;三是体现儿孙满堂的欢快。人们非常羡慕蝈蝈强大的繁殖能力,将蝈蝈当作“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象征,在当时生产力匮乏的时代,体现出人们对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在《诗经》中就能有如此赞扬,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螽斯》蝈蝈是如何被当作宠物的在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称作“螽斯”,这在《诗经·螽斯》中最早记载,并且在当时人们就把“螽斯”当做“繁衍旺盛,多子多孙”的美好象征。到宋代开始,人们生活富足,提倡及时享乐,蝈蝈具有美好的寓意和娇小玲珑的外形,非常适合把玩,于是把蝈蝈当作宠物来养逐渐兴起。南宋宰相贾似道,对蟋蟀颇有研究,著有我国首部蛐蛐谱——《促织经》,俗称“蟋蟀宰相”。到了明代,饲养蝈蝈从宫廷到民间已经较为普遍,因其外观灵巧,叫声清脆,寓意美好而深得人们喜爱。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中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婴”,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明代的袁宏道在《促织志》里专门写了蝈蝈:“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蝈蝈到了清代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达官贵人几乎都有养蝈蝈的爱好,各式各样的蝈蝈笼子,用手一提,就像遛鸟一样到茶馆喝茶。民间市井中也到处有叫卖声,熙熙攘攘,颇具风气。乾隆游西山,听到满山蝈鸣,满心欢喜,便以蝈蝈作诗。《榛蝈》啾啾榛蝈抱烟鸣,亘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躁,一般农候报西风,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从能寒促。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像混秋官。鸣虫大盛之时在清,不但王公显贵斗玩蛐蛐、赏玩鸣虫,连戏剧界名人也好玩虫,像余叔岩、谭鑫培、王瑶卿等皆爱好把玩蝈蝈。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也没有那个时间和耐心去饲养蝈蝈,但这个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在我国仍然有不少人热衷于养蝈蝈,作为一种闲情雅致,陶冶情操。蝈蝈笼子蝈蝈在什么时候会叫蝈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鸣叫,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转,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风骤雨,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第一种:开心的时候,例如晒太阳或吃到美食时会产生鸣叫。有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在中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在民间饲养广泛,深得爱好者的青睐。第二种:求偶的时候,会长时间鸣叫,大概两三分钟后歇一会,然后再继续叫。雄虫往往能连续唱很长时间,并常会有几头雄虫同时高歌,雌虫闻讯赶来,一般选中歌声洪亮者作为自己的“恋人”。第三种:惊吓或警告的时候,受到惊吓或遇到危险时,会叫一两声,声音比较急促。当俩雄蝈相遇时,其互相也会鸣叫。饲养蝈蝈“蝈蝈”从古至今居然有这么多奇闻异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蝈蝈”的秘闻吗?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部分图片摘自网络,侵删。蝈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