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应物兄对当今青年提出的问题中国青年

发布时间:2023/3/9 5:12:34   

宋宝颖/制图

写就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是许多小说家的梦想,对《红楼梦》的赞誉之中有一条就是“这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福楼拜投入人生的最后十年,看了将近一千五百本专业书,涉及历史、化学、医学、地质、考古等等,还是没能把《布瓦尔与白居谢》写完。

百科全书式小说难写,博尔赫斯采用“阿莱夫”的策略,长篇写不完,干脆写短篇,用一个十维的点囊括无穷大的世界,用静坐玄想替代注定没有终点的跋涉。

将近90万字的《应物兄》花费了李洱十三年的心血,他选择正面强攻,几乎怀疑自己永远写不完这部小说,小说涉及儒学、哲学、历史、美术、农业、政治、经济、美食、风水等等学科,当中的知识不是简单拼贴,也不是如《尤利西斯》那般由意识流浮光掠影地呈现,《应物兄》中的知识和情节推进息息相关,和人物塑造若合符节。

《应物兄》当中的知识贴近现实,贴近传统,贴近当下

《应物兄》对中国读者而言是十分好看的,因为当中的知识贴近现实,贴近传统,贴近当下,“好看”也是一种生命力,特别是90万字的大部头,如果不好看就很难被读完。

小说从济州大学筹备引进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说起,具体操办此事的就是主人公应物兄,程济世到北京讲学时栾副省长、葛校长、应物兄一行赴京拜会,程济世原有落叶归根之意,不仅答应了济大,而且建立研究院的经费要由他的富豪弟子负责。儒学大师程济世给这位富豪弟子取名子贡,这个子贡到济州作威作福,研究院建筑落成,却因为判断错误没有建在程济世指定的老家仁德路。此外,程济世的儿媳因怀孕吸毒生出怪胎,应物兄心事重重出了车祸,研究院和应物兄一样前途堪忧。

主人公应物兄是文化名人,他从美国访学回来之后整理出版了一部关于《论语》的书,原名叫《〈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但在他拿到样书的时候,书名变了,他的名字也改了,从“应物”改成了“应物兄”。

这都是出版商干的好事,不过主人公从“应物”改名“应物兄”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道成肉身,加上一个“兄”字“应物”一词才从理念转换成活生生的人物。

每个理念的落地都注定变形,儒学大师程济世德高望重,派出的子贡却喜欢用餐时摸女人的大腿;建立儒学研究院本是好事,但是为了争夺编制,应物兄的男学生去给子贡养马,女学生去陪程济世的儿子上床;为了满足程济世喜欢听济哥(鸣虫蝈蝈的一种),不惜花费万拯救已经基本灭绝的济哥;应物兄的妻子甚至带着女儿去子贡的茶园做交际花……

孔子讲仁义礼智信,程济世回国在北大的演讲说了这样一段激励人心的话: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人,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人,也不是儒家意义上的传统的中国人。孔子此时站在你面前,你也认不出他。传统一直在变化,每个变化都是一次断裂,都是一次暂时的终结。传统的变化、断裂,如同诗歌的换韵。任何一首长诗,都需要不断换韵,两句一换,四句一换,六句一换。换韵就是暂时断裂,然后重新开始。换韵之后,它还会再次转成原韵,回到它的连续性,然后再次换韵,并最终形成历史的韵律。正是因为不停地换韵、换韵、换韵,诗歌才有了错落有致的风韵。每个中国人,都处于这种断裂和连续的历史韵律之中。”

“鹦鹉”与“应物”谐音,却是“应物”的天敌

应物兄觉得世上最理解自己的是芸娘,芸娘说,“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说的就是面向实事本身。面向实事本身的时候,你的看、听、忆、判断、希望、选择,就是现象学的要义。”

芸娘这一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因为她最理解应物兄,所以他对“应物”的解释在小说中至关重要,“应物”一词原本就儒释道共用,芸娘又给它赋予了现象学的意义,这与其说是芸娘的贡献,不如说是小说作者李洱的贡献。

应物兄本人也是儒学家,张口闭口同样引用《论语》,《应物兄》一书虽然多有调侃反讽,但是并没有否定儒学的意图,儒学是中国人甩不掉的包袱,也是不应该甩掉的财富。西方哲学同样如此,芸娘说,“我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关于西方哲学的著作,大都是鹦鹉写出来的,说了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问题,因为鹦鹉说出来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

“鹦鹉”与“应物”谐音,却是“应物”的天敌,国内研究西哲的学者没能做到“应物”,这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太快的缘故,一方面精神赶不上物质的脚步,另一方面,当精神想追赶物质的时候其实是被物质驱逐。在小说的末尾,应物兄终于找到了程济世想要的仁德路,原来的仁德路现在是一条仅供一人侧身走过的窄巷,是两座银行大楼之间的缝隙。

钻过缝隙,应物兄找到了原来的程家大院,儒学研究院本应建立于此,这地方是一个贫民区,济州大学一个半疯的老教授张子房就住在这里,张教授早年翻译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对应物兄说:“只有住在这里,我才能够写出中国版的《国富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经济、哲学、政治和社会实践。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手’!”

《应物兄》的小说世界似乎蒙着一层浓浓的雾,读来比较压抑,这样的压抑刺激读者内心的反弹,特别是青年读者。我的精神缺失了什么?我的想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时代的裹挟?除了金钱之外我有其他的追求吗?这是我读完《应物兄》之后的反思,也是《应物兄》对当今青年提出的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9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