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我们的童年有秋假,秋假中有劳动有快乐,更

发布时间:2025/1/7 19:32:3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时至秋分,又到了将要收获的季节,庄稼人又要开始忙碌了。每到此时便会想起,我们小的时候,还有一个假——秋假。现在的孩子们,只有在书本中读别人写的《昆虫记》,背李绅的《悯农》;大多数孩子不认识玉米秸秆长什么样子,分不清哪株是野草哪株是谷穗;他们听到过蛐蛐、蝈蝈的叫声,却很少见过他们的真身,更没有亲手抓它们的体验。有幸,在童年的时候享受到了“秋假”;有幸,在那为数不多的秋假中,收获了“秋”一样的收成,至今受益。顾名思义,秋假放在秋天,在农忙的时候放。当时村里学校普遍是民办老师,除了教书,他们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种地。到了秋收的时候,全村人都在披星戴月、争分夺秒地把成熟的玉米棒子往家里运。老师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思很难全放在课堂上,而我们这些小崽子们也早已心猿意马,恨不得马上到原野上驰骋。秋假,应运而生,蹒跚而至。秋假,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节”。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无一例外都会加入到秋收的劳动队伍当中。年长的,在家里帮着照料阿猫、阿狗、阿猪。年轻力壮的全天候奔忙在大田中,肩挑背扛,镰砍手掰。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就像是救火队员(高抬自己了),家里需要照应,我们就留下来看家,顺带着喂猪,送羊,给运回家的玉米脱皮;田地里需要人手了,我们就都撒出去,帮着装口袋、拾玉米棒子。秋假中,只有早晚有热乎饭吃,中午都是自带干粮,在田间地头对付一口,而就是这顿非正餐,让我们这些孩子十分惦记。因为那是百分之百的野炊,席地而坐,露天而食,更高兴的是这个时候可以吃到平日里看不到的花生米、兰花豆、豆腐皮。吃完了午饭,可以稍事休息。抓一只尼龙袋铺在割倒的秸杆上,顺势躺下,地为席天为盖,一扫全身的困乏,很是惬意。天上出星星的时候,我们收工回家,作为孩子,有一项特别的待遇是大人们享受不到的。我们可以坐在装满玉米棒的马车顶上,舒舒服服地回家,而大人们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靠“11路车”回家。不管是马、驴,还是骡子,那四条腿不紧不慢地往前倒腾,拉在后面的车身也随着他们的节奏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地小幅度颠簸着,乘车舒适指数极高。回家吃了饭,全家人还得集体“加班”,在院子里给玉米脱皮。一家人边干活,边聊天,其乐融融。这是在一天的劳作中相对轻松的活,大人们脱皮,我们帮着把玉米皮收拾到不碍事的地方。玉米皮越积越多,越垒越高,我们可不管他干净不干净,义无反顾地跳在里面玩耍,有时候跳进去直接就没影儿了,很剌激,比现在游乐场里的蹦蹦床好玩多了。整个秋假中,我们可以两耳不闻书中事,全身心地扑在劳动上。其实,说是劳动,我们在实际意义上帮不了多大忙,大多时间,我们是在“游手好闲”,捉蛐蛐、逮蚂蚱、找红姑娘(一种野生植物,红皮里面包一红果实,很漂亮)。但我们通过亲身体会,可以知晓父母的辛劳,更可以明白“谁知盘中餐”的真义,这种体会胜过任何一本教科书的说教。后来,到上初中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秋假没有了。年,杭州市中小学在全国率先进行放春、秋假试点。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期间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好的、有益的尝试。同时更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回归自然,跟着“自然”这位老师,学点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6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