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多子多孙、帝祚永存的螽斯恰与末代皇帝形成对照——几千年的王朝自溥仪走向了永远的结束,这,是一个绝妙的反讽。前几天,北非、西亚沙漠飞蝗灾情严重,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担心,很多人怕这飞行的灾难军团会从邻国进入我国,为疫情尚未结束的华夏大地再添上一片蝗灾的阴影。好在当时专家给出的结论是,沙漠飞蝗进入我国的概率很小。现在看,警报基本上已上已解除。其实蝗灾和水旱灾难一起,曾肆虐我国,成为古老的农耕文明的一个噩梦。据统计,自有记载以来,在整个封建社会,平均4到5年就会爆发一次蝗灾,危害大小不等,但严重时会出现“去地千里”的惨烈景象。蝗虫又称蚱蜢、蚂蚱不过,蝗虫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曾以生殖力旺盛,接受过先民的崇拜。蝗,有多种称谓,最早称螽(zhong),也是蝗类的总称。后来,成虫称蝗,幼虫称蝻。《诗经·周南·螽斯》这样歌唱蝗虫: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在这首诗里,有人认为“螽斯”是蝈蝈,但更多人认为是蝗虫。为什么认为是蝗虫呢?因为它们成群结队(“诜诜”“揖揖”),飞行起来轰轰作响(“薨薨”),繁殖力又很强(“宜尔子孙,绳绳”),这和喜独居,能发出“蛐蛐”声音的蝈蝈大不相同。描写蝗虫干什么?目的是赞美“后妃之德”,希望后妃们为君主多养育后代,好使君主统治代代不衰。其实君主们也希望百姓能多生养,因为在“小国寡民”的时代,人口决定一切。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面,大臣们对着周天子的王后高唱赞歌:王后啊,您多像母蝗虫呀,子孙“轰轰”,子孙“绳绳”!——这是多么搞喜的一个场面!当然,后世研究者也有认为这是一种讽刺的。像《诗经》中的《硕鼠》一样,把统治者比成蝗虫,以百姓的禾苗,养育了子孙万代!但无论怎样解释,这首诗里的“螽斯”大概率指的是蝗虫。明清紫禁城内廷门中有一个叫“螽斯门”,用的就是《诗经》典,用来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只不过,这时候的“螽斯”早已不指蝗虫,而指蝈蝈了。为什么人们会以喜欢独居的大肚子蝈蝈替代蝗虫呢?当然是因为蝗虫的名声太坏了……《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大吃大嚼,故而林黛玉给她起了个外号就叫“母蝗虫”,这个外号充满了戏谑,甚至敌意。联系起刘姥姥,这里要指蝗虫的话,可以想象,宫中后妃们的吃相得有多难看?所以还是蝈蝈文雅些!写这篇小文时,才突然理解了尊龙主演的《末代皇帝》里的一个细节。末代皇帝很多年以后,年老的溥仪回到故宫,在龙椅下,他摸出了藏了很久的蝈蝈笼,笼里的蝈蝈居然还发出清越的擦翅声。这个很写意的镜头——一只蝈蝈怎么可能活三四十年!这个镜头除去和影片开头呼应外,应该还有着象征意义。那就是,象征多子多孙、帝祚永存的螽斯恰与末代皇帝形成对照,几千年的王朝自溥仪走向了永远的结束,这,是一个绝妙的反讽。蝈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