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鸣叫,分“本叫”与“粘药”(亦称“点药”)两种。本叫是天然鸣声,粘药则是在翅膀上“点药”,借助外物降低翅膀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变蝈蝈鸣叫的声音。
点药不知始于何时。相传清末宫中太监在松树下悬挂蝈蝈笼,一日忽闻鸣声大变,苍老悦耳。仔细观察,发现有松脂滴落在蝈蝈翅膀之上,自此悟出蝈蝈点药法。此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盛行。
“点药”的手法是啥样?
所谓“药”,是用松香、柏油(或白皮松树脂)、黄蜡加朱砂熬成、色鲜红,近似缄封信函之火漆,遇热即融,凉又凝固而酥脆。蝈蝈连膀约半月,待翅干透、音定型,就可以点药了。
点药前可先将蝈蝈置于低温下,让其行动变得迟缓。接着用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拖住手帕,将虫放在上面,这样不会被蝈蝈咬到。拇指与手帕下之中指相抵,捏住蝈蝈的后腿,食指横按虫的脖子,这样可防止它挣脱。
点药由右手操作,长针一根,蜡烛一支,药在磁碟中碾碎备用。右手拈针,在烛焰上一过,以针尖挑碟中药屑,药融化附着在针尖。此时将针腰靠近蜡烛使其升温,急速直立,使融化的药顺着针尖流下,点在蝈蝈上翅右上侧,药落下即凝固,有小米大小,宛若小红珠镶在翅膀上,此为“盖药”。改变左手手腕角度,稍向外转,亮出蝈蝈底膀的背面,重复之前的操作,用针将药点在底膀背面透明圆膜(名曰“镜儿”)上部的膀筋分叉处(名曰“三岔”),此为“底药”。
至此蝈蝈点药便告完成。
“点药”的难点有哪些?
点药动作并不复杂,只需眼明手快即可完成。此法的难点在于对蝈蝈的观察与理解。大部分蝈蝈上下两翅(盖膀与底膀)力量基本相同,但上下两翅力量不均衡的情况也的确存在,因此点药方法也略有不同:
若上下两翅力量相等,一般盖药大于底药;若上翅力量超过下翅,则只粘盖药,不粘底药;若下翅力量超过上翅,则底药大于盖药。因此必须对蝈蝈膀力有充分的理解,点药才能做好。
点药最难的还不是判断蝈蝈膀力,而是如何结合已有葫芦为蝈蝈点药,使蝈蝈入葫芦后鸣叫声音达到最佳。蝈蝈、葫芦与点药,三者存在密切的有机联系,在点药之前必须要通盘考虑。
若蝈蝈点药后,发现翅膀尚有余力,可在之前已点药的旁边再点一处或几处小药,此为“甩药”,在此过程中,试用五孔、七孔、孔聚、孔散不同瓢盖,找到最佳配置。若点药后发现蝈蝈膀力不足,可用热针吸去少许,此为“撒药”。(文字来自王世襄《中国葫芦》,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