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蝈蝈 >> 蝈蝈的形状 >> 诗经里的吉祥圣物,皇宫内廷的宠儿,北方称
在夏天的夜里,总会听到一些昆虫的叫声,大家有没有见过这个家伙呢?
螽斯,是一种夏天最常见的鸣虫,说螽斯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一说到蝈蝈,大家就明白了,在我国北方,螽斯就被称为蝈蝈,而在我们老家,他被称为“青噪鸡子”,像蛐蛐之类的我们都称为“噪鸡子”,因为它们比较吵,而蝈蝈又是翠绿色的,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一个这样的名字。周朝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螽斯,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聒聒的称呼,聒聒和蝈蝈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聒聒和蝈蝈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蝈蝈属于螽斯科昆虫,在夏天的夜里,能发出鸣叫的是雄性蝈蝈,在蝈蝈的世界里,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雄蝈蝈的鸣叫主要作用是吸引异性和惊叫敌人,雄虫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声(声音通讯),借以寻找配偶,吸引同种雌虫前来交配,进行生殖活动。以此为目的鸣叫是一种多音节或单音节构成的唧唧声,称作“婚恋曲”,雄虫往往能连续唱很长时间,并常会有几头雄虫同时高歌,雌虫闻讯赶来,一般选中歌声洪亮者作为自己的“恋人”。声音除了用来吸引异性外,还能起到自卫和报警的作用,当两只雄虫相遇时,便高唱“战歌”,面对面摆好架式,摇动着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双方只有后撤才会相安无事。如果周围出现异常或危险,螽斯便发出“警报”,警告其他螽斯。
蝈蝈之所以能够成为音乐家,是因为它有特殊的鸣器,其鸣器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叫声。雄蝈蝈的鸣器前翅在背区,前宽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黄褐色,前翅侧区多呈绿色,多翅脉网纹,翅背很厚,翅侧较薄。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18mm,也有少数的大翅者,长度可以达到20~30mm。雌虫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虫前翅一般为左搭翅,即左翅盖于右翅之上。鸣叫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从而发出巨大的音响。两翅愈发达(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强劲有力,叫声愈大。品种不同,发声的频率也不一样。频率通常在赫~赫之间。整个夏天它会摩擦前翅万~万次。
蝈蝈的种类很多,在我,按地域分,南方统称“南哥”,北方称“北哥”。按地区划分,则各地都有各自的称呼。如山东产的称“鲁哥”,北京产的称“燕哥”,山西产的称“晋哥”。若按它们的成长期划分,端午节后出现的称“夏叫”,声音低弱;立秋后10天出现的称“早叫”,体型健壮,叫声洪亮;在晚秋出现的称“冬虫”,叫声柔弱。如按它们的体色分,绿色而有光泽称“翠哥”,绿色带白的称“白哥”,或“糙白哥”,紫红如铁者称“铁哥”。若按眼睛的颜色命名者,则有“红眼翠哥”,“黑眼铁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称“野虫”,人工繁育者称“孵虫”或“坊虫”。
我国南方的春夏暖的早,北方迟。南京首批“叫哥哥”在端午节就可以出现,称“夏叫”,鸣声弱,体小色淡。北方见蝈蝈成虫时间较晚,一般要到6月下旬或7月初才能听到“夏叫”,称早蝈蝈。
我国对于蝈蝈这种小动物的喜爱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就开了崇拜蝈蝈的先河.古文中禹就是虫。《玉篇(虫部)》中讲,禹虫也。《尔雅(释虫)》曰:国貉,蚃虫。郝懿行义疏:蚃虫即虫蚃,蚃犹响也,言之声响也。《尔雅》说得明白,禹虫叫国貉,又带响声,必今之蝈蝈。大禹是以禹虫——蝈蝈来命名的。于是禹虫便成了大禹氏族之图腾。所以后世就以禹虫的习性来崇拜,祭祀大禹。《荀子》记载有所谓禹跳,扬雄《法言》说:巫步多禹,都是说后人祭祀禹时跳的舞蹈好多都是蝈蝈那样的跳步。三千年前《诗经》中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以及民歌《草虫》,《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蝈蝈的文字。其代表作《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节奏欢快,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是生产力低下时对生命繁衍的企盼,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庆民歌。由此而产生的成语螽斯衍庆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
我国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中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婴,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清朝时从康熙,乾隆直到宣统,许多皇帝都喜欢蝈蝈,乾隆游西山,听到满山蝈鸣,即兴赋诗,曰:......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末代皇帝宣统与蝈蝈的情缘更是带有浓重的神奇色彩。电影《末代皇帝》中有这样的情节:年,年仅三岁的宣统在举行登极大典,宣统在皇上万岁万万岁的高呼声中茫然不知所措,直直的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当宣统发现了大臣陈宝琛身上的蝈蝈才露出天真的笑容。宣统把蝈蝈藏在金銮宝殿的座位上面。五十九年后的年,当年的宣统身穿中山服,以平民的身份又出现在太和殿,为了证明自己曾是太和殿的主人,在红卫兵面前从宝座上掏出他藏的那只布满灰尘的,精致古朴的蝈蝈笼子。五十九年了,蝈蝈依然健在。而且,这只老蝈蝈爬出来,伸了伸腰,动了动翅膀,又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虽然这神来之笔只是作家精心描述的艺术真实,但由此可见清廷蝈蝈热的生活真实。这是中国独有的源远流长的蝈蝈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至今仍在延续。每当夏季来临,农民们把成千上万只蝈蝈运到城市,在一片悦耳的鸣叫声中出售。夏蝈蝈是野生的,一只几元钱而已。冬蝈蝈是人工孵化的,几十元一只。品像极好的身价也很昂贵。05年冬蝈蝈的极品单价已突破千元。
在紫禁城内,有一个螽斯门,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关于螽斯门还有一段野史:
按规矩,光绪皇帝每天早上起来帅后宫皇后妃子,要在慈禧太后的门外等候其洗漱完毕后进门请安,这是紫禁城几百年不变的规矩。
光绪与隆裕婚后不久的一日清晨,皇帝照例来到慈禧寝宫,跪倒请安。这次慈禧笑问光绪“傻儿子,你从哪来的啊?”
光绪答:“回亲爸爸的话,儿臣从养心殿来。”
慈禧继续问道:“傻儿子,从养心殿来,是不是要路过螽斯门呀?”
光绪答:“是的。”
慈禧又冷笑了一下,说“噢?乖儿子,那你知不知道螽斯门的由来啊?”
光绪答:“儿臣听师傅讲过,不过……儿臣领会不深,请亲爸爸赐教。”
慈禧又笑了笑说:“傻子儿,待为娘告诉你!”说着站起身来。“传说,雄螽斯一抖翅膀,叫几声,雌的就一个一个都过来了,每一个都能给它生99个儿子,之所以这个门叫螽斯门,也是先祖期盼我们多子多孙,龙脉延续啊。”
她一边说着,一边看了看一旁的皇后隆裕。然后立刻绷起笑脸来。说道:“你得给我生儿子啊,傻孩子!!!”
光绪低下头不语。
紫禁城的螽斯门野史归野史,回到整体上来,螽斯虽然作为一名很好的音乐家而备受大家欢迎,但它也有不受待见的时候。螽斯的伪装能力很强,白天很难发现,晚上受灯光引诱飞到居民家才会被发现,所以,在南方客家地区,一般将螽斯认为是蚱蜢,名“鬼蜢”,客家人认为“鬼蜢”是已故亲友的魂魄,所以当晚上有“鬼蜢”飞进家里,人们都会将其抓住并喂其米饭然后放出野外。